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448623
大小:59.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10
《洪大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报告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洪大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与反思2014年09月13日07:56来源:《思想战线》2014年第4期作者:洪大用 摘要: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应当在方法论上坚持整体的、历史的、辩证的和实践的分析视角,围绕中国转型社会的运行逻辑,揭示社会与环境互动的复杂机制,深入探讨多样化环境问题形成的具体社会过程、社会影响、社会及其成员的反应状态与模式;深化公众环境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重视环境信息传播及其效果的研究;重视公众参与类型和过程的研究;关注发展的社会影响评估和复合型环境治理政策研究,以推动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并为中国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做出具有自身学科特
2、色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环境社会学;环境治理;中国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13JJD840006) 作者简介: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环境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100872)。 新世纪以来,中国环境社会学发展非常迅速,涌现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与其他环境社会科学相比,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其在中国社会学学术社区中的地位也日益彰显,但是仍有很大的持续改进空间。本文围绕环境问题与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的发展状况、环境社会学的再思考、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议程等,对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作出
3、进一步的思考。 一、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点 环境问题是个跨学科的问题,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对环境问题的分析视角各有不同。即使是在社会科学内部,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分析视角也是不一样的。 如何理解社会学呢?一般而言,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系统进行科学研究的学问,在方法论上注重整体性与综合性视角。我个人认为,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对人的假定不同:经济学强调理性人,这种“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抽象的人;而社会学强调的是现实的人,也就是“人”总是生活在特定制度、文化与社会结构中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环境塑造了人的行为、思想
4、与观念。由此,要理解人的行为与观念就必须研究社会文化与制度安排。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环境问题,可以有几个最基础的视点。 一是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社会差异的,社会学非常关注这样一种事实。虽然人在生物意义上具有共性,我们可以用“人类”或者“人口”这样的概念来指称个体的集合与存在,并分析其演变发展的规律性,但这样明显不是社会学的特色。社会学更加关注人的社会角色差异,并进而关注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差异。社会学看到的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而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承担着具体社会角色的现实的人,比如说城里人、乡下人,工人、农民、企业家、干部,富人、穷人,
5、上海人、北京人,等等。所以,社会学在分析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分析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借用“-..人类中心主义”之类的概念,而是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差异及其社会机制。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差异具体表现为社会角色要求的差异,是受特定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环境所塑造的。人并非是天生地具有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生态中心主义倾向,也不是天生地要破坏环境或者保护环境。人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都是在具体的社会处境中作出的行为选择,一般具有社会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由个体理性所决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人、一些组织在破坏环境,而且他们也知道是不对的、有害的,但是仍
6、然要继续其行为。这种现象就不能仅仅从所谓个体理性、价值主张的角度去解释了,需要深入分析不同的人所处的社会情境,以及塑造这种情景的社会动力。 三是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之间的失调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在本质上不是一个人的“德性”问题。社会学的这样一种视点和分析路径,恐怕与哲学不同,它基于前述对于现实的人及其行为的假定。虽然不能否认人性善、人性恶或者自私、无私等德性与人的实际行为可能有着一定关系,但是社会学更加看重特定的人所处的特定社会情境,个人思想观念上的自觉与正确并不一定直接导致实际行为方式的改变。我本人多年从事公众环境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发现意识与行为之间总是存在着很严重
7、的脱节现象。社会学更加注重结构性制约,更加注重分析人们行为背后的制度因素。实际上,一些设计良好的制度可以防止坏人使坏,而一些设计不好的制度却会使好人也变成坏人。关注制度结构分析也许能够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行为。 四是环境问题具有社会建构性。虽然我们同处一个地球,地球上的空气、淡水、土壤、森林、矿产等等资源都是有限的,当这个地球的资源被耗竭、环境空间被挤占,人类社会就将面临崩溃,这正是生态危机的实际意涵。种种科学证据也表明,这种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具有客观性、严峻性。但是,世界毕竟不是平的,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即使是在一个国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