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448499
大小:44.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10
《注解孙思邈养生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养生铭孙思邈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疫,气弱病来侵。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孙思邈《养生铭》的解释如下: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疫,气弱病相因。.---这一节总体上是讲精神养生的,怒之所伤,肝气也;思之所伤,脾胃之气也;喜之所伤,心气也。气乃肺、肾所主,神依气血所存,正气损伤,岂不心“疫”、病“因”吗!对于此,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曾引用魏晋时期养生学家嵇康的话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实乃最大的
2、心病),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确为耗心神、伤肾气之大虑),滋味不绝为四难(吃也是非常费脑筋的活),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在孙氏反复论证的这段话中,重点强调的都是情志对养生的决定性作用。就孙氏诗中所说之怒伤肝言,它是人情志受损的一种表现。《黄帝内经》中有明确地论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涌)于上。”(《素问·生气通天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素问·举痛论》)也就是说,怒因气生,气则怒发,生气——发怒——生气,构成了
3、一条恶性循环链。正如《淮南子》所言:“人之性,有所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在一首制怒诗中也阐明了雷同的观点:“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怒气大发,相应的疾病就会因之而生,受害最直接的是肝胆系统。因怒导致的机体的气血逆乱,会使人出现头痛、目胀、面红、耳赤、呕血、憋气等症状。甚则使人昏厥卒倒,因此致死者也不罕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血气方刚的周瑜性情急躁,容易发怒。深谙心理学的诸葛亮故意用计让他动气,结果没有用真枪实弹就放倒了这位年仅36岁的英雄汉。临床上遇到的因突然动怒而导致血
4、压升高、不省人事,甚至发生脑溢血死亡的病例,在国内外媒体上都不时有过报道。“气是杀人贼”,老百姓的说法一语道破了生气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我们平时说激死人就属于这个了.---美国医学专家的一项调查说,一个人经常发怒或心身承受的压力太大,机体会分泌出一种代谢类固醇——皮质醇,它会直接损害人的记忆力和对事物的专注力。不良情绪还会增加胃中盐酸的流量,影响人的食欲,使人发生胃痛、恶心,甚至导致溃疡病的发生。发怒和绝望的情绪是造成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舒张压明显上升。芬兰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对616名男性对象的调查发现,每发一次怒或绝望值增加1分,高血圧的危险性
5、就增加16%。而高血圧又可成为新的病因,引发其他更严重的疾病发生。癌症的发生也与经常发怒有直接联系,有统计证实,癌症患者中易发怒的人明显高于性格温和的人。.---再说孙氏诗中说的思伤神,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独具聪明智慧表现的主要指征之一。神志的主宰者是心,《灵枢·大惑论》中有“心者,神之舍也”的话。思为心所主,《孟子·告子上》中“心之官则思”的话。心的主神、主思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人就表现出聪明、理智、敏捷、灵活,健康长寿的机会相对就多;反之,人就会表现出愚笨、粗鲁、迟钝、固执,疾病和灾难的发生率相对就要高些。实践证明,大凡有雄心壮志的人、聪颖灵透的人、豁达大度的人、
6、善于处世的人,都是有“心计”的;而那些碌碌无为、傻头笨脑、鸡肠小肚、无朋无友的人,或多或少都缺了点“心眼”。很显然,心的这些功能里,包括了大脑的某些功能。把心与脑的部分功能混而谈之,不能片面地归结为古人认识上的局限性,重要的是如何透过这一现象去认真挖掘其中存在的必然性联系。在现代临床上,一些心脑疾患在发病机制上表现出的相关性和对心脑疾病同治收到的理想效果,越来越使人们认识到心与脑关系的不可分割性和中医认识的科学性。对于这些由于心境不好造成的疾病,药物治疗是很难奏效的,最好还是通过心理疗法。《黄帝内经》对这一问题,颇具高见,在它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就为人们开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
7、内守,病安从来”的心理处方,让人们用平常心看待平常事,进而达到体健不病或少病的目的。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在这一节所谈的内容中,孙氏既说到了在上节中未说尽的情志因素“悲欢极”,又进一步强调了怒的危害,提出了“戒晨嗔”的告诫。可以肯定地说,这些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至理明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恐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情志为病多多,这里不再多费笔墨去全面论述它。而孙氏提出的另外两个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