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刺激仪对小儿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

神经刺激仪对小儿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

ID:28411544

大小:62.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9

神经刺激仪对小儿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_第1页
神经刺激仪对小儿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_第2页
神经刺激仪对小儿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_第3页
资源描述:

《神经刺激仪对小儿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神经刺激仪对小儿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利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12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A组(神经刺激仪):氯胺酮基础麻醉下利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臂丛神经成功后注入0.25%罗哌卡因0.5ml/kg;B组(常规臂丛神经阻滞):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臂丛神经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哌卡因0.5ml/kg;术中患儿体动时氯胺酮1〜2mg/(kgoh)间断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患儿术中循环,体动,呼吸,苏醒时间。结果术中A组患儿

2、体动少于B组,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A组氯胺酮用量少于B组;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有显著差异。结论氯胺酮基础麻醉下应用神经刺激仪对小儿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氯胺酮;罗哌卡因小儿上肢手术传统上常采用氯胺酮麻醉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由于其效果不确切,氯胺酮用量较大,易发生呼吸循环意外,麻醉管理较为困难。我科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应用神经刺激仪对小儿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行

3、上肢手术的患儿120例(男78例,女42例),均为ASAI〜II级,年龄3〜10岁,其中,体重14〜30kgo按麻醉方法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基础麻醉下利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神经刺激仪)和氯胺酮基础麻醉下常规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常规臂丛神经阻滞组)。各6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体重、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2方法两组患儿术前常规禁食禁水,术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01mg/kgo入室后所有均用氯胺酮5mg/kg,达咪哩仑0.1mg/kg肌内注射

4、,开放静脉通路持续面罩给氧,常规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oA组用刺激电极复合针,将神经刺激器电流调为0.5mA、频率1Hz、脉宽0.1ms,当探及所欲阻滞区域的肌肉收缩时,减小刺激电流到0.3mA,仍有肌肉颤搐则说明定位正确,回抽无回血,注入0.5%的利多卡因2ml,肌肉颤搐消失,则注入0.25%罗哌卡因0.5ml/kg,术中当患儿有明显肢动时,则按需静脉追加氯胺酮。B组常规臂丛神经阻滞,术中间断静脉推注氯胺酮1〜2mg/kg维持麻醉。1.3观察指标记录术前TO、切皮T1、术中最大

5、刺激时T2、缝皮T3时BP、HR、SpO2各指标的情况,术中氯胺酮、咪达哩仑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麻醉恢复过程中记录出现吞咽、苏醒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1.4统计学方法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比较x2检验,PO.05)o2.2血液动力学情况A组术中BP、HR较平稳,与术前比波动小,而B组较术前高且波动较大,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2.3术中A组发生不自主运动、喉痉挛、呕吐、人工辅助通气情况均少于B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2.4氯胺酮用量及术后恢复情况术中A组氯

6、胺酮药用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镇痛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