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拼音知识的几次论争

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拼音知识的几次论争

ID:28407711

大小:7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9

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拼音知识的几次论争_第1页
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拼音知识的几次论争_第2页
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拼音知识的几次论争_第3页
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拼音知识的几次论争_第4页
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拼音知识的几次论争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拼音知识的几次论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拼音知识的几次论争沈玲蓉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基金:2017年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清末民国小学语文科课程知识建构史论”2016集编写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简称“统编木”)正式颁布,“先识字(5~6课)再学拼音”是该教科书的变化之一。其实,清末民国吋关于拼音知识的建构就存在很多论争。有些论争在当下已成定论,有些论争在新时代中又被热议。希望本文的梳理能为小学语文课标制定者、教科书编者及拼音知识教学者提供借鉴。一、关于拼音与汉字地位之争清末民国岀现的拼咅方案有卢懸章的中国切咅新字、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简字、“数人会”制定的国语罗马字等数十种,

2、在拼音文字的演变进程屮,由于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拼音定位问题曾出现三次大的论争。1908年至1910年间,以吴稚晖、李石曾为代表的世界社成员在巴黎创办了《新世纪》周刊,大力宣传无政府主义,主张连汉字带汉语一起废除,而用“万国新语”替代。吴稚晖及其他社员用本名或笔名在《新世纪》上连续发表《万国新语》《万国新语Z进步》等大量文章,认为汉字拙劣、野蛮,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主张汉字必废,世界语必行。对于这种主张,批评得最为激烈的当屈《民报》的主持者章太炎。对于《新世纪》诸人的主张,章斥其为“昌披怪说”。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1907年)一文提岀在保留汉

3、字的前提下,通过制定咅韵表来克服其不易学习的弊端。[1]第二次论争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以《新青年》为舞台,抛出“废除汉字”的主张,积极主张和实践语言文字的改革。1918年,钱玄同旗帜鲜明地提岀要“废汉字,用罗马字母来代替”的主张。他专门写信给陈独秀阐明自己的观点:“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図鲁迅说:“就因为当时又有钱玄同先生提倡废止汉字,用罗马字母來替代,这本也不过是一种文字革新,很平常的,但被不喜欢改革的中国人听见,就大不得了了。

4、于是便放过了比较平和的文学革命,竭力来骂钱玄同。”宜这“骂”钱玄同的人中,便有和钱玄同师出同门的黄侃。黄侃既不赞成钱玄同提倡白话文的主张,后来更是强烈反对“废汉字用罗马字”的主张。钱玄同从反对者的言论屮看到了废除汉字的巨大阻力。正是为了避免再引起社会上对废除汉字的恐慌,1923年,钱玄同、赵元任、黎锦熙等11人组成“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时,只主张罗马字母作为别体的国音字母。王力先生在《汉字改革》中的一段话可以阐释当时“国罗”派人士的心理:“'国语罗马字'的创造者本来希望将来它可以替代汉字;只因他们认为时机未至,所以甘心暂作'国音字母第二式',其用途

5、暂以注咅释咅为限。总之,'国罗'派是认定国罗有替代汉字的资格,不过他们同时承认这事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实现罢了。”Ill第三次论争发生在政治革命愈加激荡的三四十年代。1931年,瞿秋白同吴玉章、林伯渠等拟制了一个中国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并在海参歲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传到国内,乂将中国近代语言文字改革推向了一个高潮。在这一吋期,废除汉字的呼声再次甚嚣尘上,推行拉丁化新文字在当时亦成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拉丁化新文字倡导者主张以拉丁化新文字替代汉字,除因为“方块汉字难认、难识、难学”夕卜,其最大理由是认为儿千年来

6、汉字只为封建贵族服务,而不是为人民群众服务。以阶级斗争的眼光来看,拉丁化新文字有着彻底的革命性,这得到了相当一批文化界人士的大力支持。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发表《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一文,把汉字比作独轮车,把国语罗马字拼咅法式比作火轮船,把北方话拉丁化文字比作飞机。固实际上,汉字拉丁化就是拿罗马字母来拼写汉字。“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在拼法上区别并不大,其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国罗”以北平话为国语,“拉丁化”反对以某一地的土音为国语;“国罗”拼写四声,“拉丁化”不拼写四声。黎锦熙认为,一个民族要改革文字,

7、必须有全民族统一的标准语言。也有一些折中派人士提议可以两者兼用。如陈鹤琴认为,文肓学会拉丁化新文字后,可以接着学习汉字,书籍报刊可以用并行方式或者独立方式印刷。回王力当时认为,“一个民族只许有一种文字存在。假使以拼音文字与汉字同时并用,那么任何区域都须用两种文字,任何人都须学习两种文字,费时失业,利未至而害先来”,而分阶级用字,则会“引起知识社会与农工社会的隔阂”。[7]二、关于方音与京音发音之争清末民国最早的拼音方案是1892年卢軀章提出的“切音”,以音标形式讲述厦门音、“官话”音和其他方言读音。而清末吴汝纶在考察日木后向管学大臣张百熙推荐王照的《官话

8、合声字母》,“此咅尽是京城口声,尤可使天下语言一律”宜,认为读音以京音为准。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