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406308
大小:70.6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9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对话现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对话现象曹丽辉(大名县龙王庙中学;河北大名056900)【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牛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牛、教师、文木之间的对话过程”。【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对话现象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是学生与文本、学牛与学牛、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木之间平等、民主的多向互动,是教师、学牛、文木之间的情感沟通、思维合作、心灵共鸣、精神分享,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的双向交流。要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必须把对话放在语文教学的突出地位。哈贝玛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对对话问题进行了深入的
2、研究。他认为,研究对话问题,在哲学层面上要从相互关系入手,只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谐才能称得上相互关系,因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则是被动的、单向的,这种被动的、单向的关系是不能称为相互关系的。这表明,对话是在主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自然或人与物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即主体间性,“对话的主体间性和主体间的内在相互关系构成了对话概念的木质。”主体间性是对话的基木原则,体现了对话的木质。主休间性强调主休之间的互识与共识,即主体之间在对话过程中能够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参与课
3、堂教学的教师和学牛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离不开师牛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课堂教学最终要实现的是期望理解(教师希望学牛所获得的理解)与实际理解(学牛自己的真实理解)的统一,从而在师牛之间形成共识。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对话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话形式,课堂教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对话行为,有着诸多的区别。从目的上看,课堂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容上看,课堂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牛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内容具有全面性,而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差异性,因而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从过程上看,课堂教学目的的实现是一个有计
4、划的和长期的过程;从构成要素上看,课堂教学主要由教与学两类活动组成,这两类活动同吋展开,相互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双边、共吋、交互作用性以及主体的复合性。课堂教学的这些特点一方面使得其自身能够和其他的对话形式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为课堂教学对话的顺利和有效进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条件。一旦这些要求和条件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满足,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如就其效果(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其过程(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参与、主体性是否得到尊重)而言,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对话形式,也存在着真实与虚假之分。一、虚假对话的类型对话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这就决定了
5、对话是一种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它意味着对话双方的相互承认,对话双方在对话机会上的均等、权利和道德上的平等。在对话实践中,如果对话的双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这样对话就会异化。实际上,就当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状况看,师生(实际上主要是学生)不能以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因而课堂教学对话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异化的对话实质上是一种虚假的对话,因为它不具备真实对话的意蕴。具体言,这些虚假的对话,其类型至少表现在:(-)形式的对话形式的对话广泛
6、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这类对话徒具对话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其表现样式颇多,如教师一呼学生百应,或者是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对答如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向学生提出某一问题,某一同学做出了正确的冋答,班级内的其他学生明明已经知道了这位同学对问题的冋答是正确的,教师却仍然还要去问:“他(她)回答的对不对啊?”学生齐答「'对。”教师继续追问:“他(她)冋答的好不好啊?”学生齐答:“好”诸如此类的还有“这个数字大不大啊?”“大。”“多不多啊?”“多。”据统计,初中每堂语文新授课,教师平均要提问20至30个问题。面对这种情形,我们不能不承认,师生之间的对话十分的活跃,但如
7、若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在教师的提问中,有80%的问题只需要运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够解决。这种形式上的对话不仅存在于课堂提问中,有吋也会存于课堂讨论中。如教师为讨论而安排讨论,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因此对话内容的安排、对话方法的运用及对话时机的选择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课堂教学对话中诸多“空壳”现象的出现。这类对话轻则仅仅体现的是低智慧性内容成分,重则几乎不会对学生智1慧产生什么刺激与冲击,难以对学生儕慧活动构成挑战。“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从这种意义上讲,上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