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400421
大小:3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9
《分子与原子的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分子与原子的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的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教师汪岗中学陈卫军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分子和原子》是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课题的内容。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物质构成奥秘”,是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世界的第一课。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特点,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
2、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
3、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及教具仪器准备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2认识微粒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教具仪器准备: 仪器:烧杯、注射器、胶头滴管、量筒等。药品:氨水、水、酚
4、酞、品红、红糖、酒精等。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五、说学法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
5、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
6、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体现本课的重点,我用变魔术的方法使一个沾有无色酚酞的白纸玫瑰变成红色玫瑰 (二)探究分子和原子真实存在 用固体蔗糖溶于水取代课本的品红溶于水来证明分子真实存在,这是因为同学更熟悉蔗糖便于讲解和理解,因为它既有颜色的变化,也能体会到味道的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的真实感,而且避免与后面的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的实验探究重复。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反应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 生观察苯
7、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三)利用教材给出的数据说明“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性质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数据: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性质,我进行了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 (四)开展活动与探究得出“分子总
8、是在不断运动着”这一结论。 主要以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