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400252
大小:48.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09
《初一上册古文积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初一上册古文积累 5.童趣 余(我)忆(回忆)童稚(幼小)时(时候),能张(睁开)目对(直视)日(太阳),明(眼力)察(看见)秋毫(秋天鸟兽新长出的最纤细的羽毛)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能看见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羽毛。 见藐(细小)小之物必(一定)细察(观察)其(它)纹理(花纹),故(因此)时(时常)有物外(超出事物本身)之趣(乐趣)。 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私(暗暗、暗自)拟作(比作)群鹤舞(飞舞)于(在)
2、空中,心之所向(想),则(那么)或(有时)千或百,果然鹤(变成鹤)也;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那么有时成千的蚊子果真都变成白鹤了; 昂(抬)首(头)观(观看)之(它们)项(脖子)为(因为)之(它们)强(通“僵”僵硬)。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又留蚊于素(白色)帐中,徐(慢慢地)喷以(用)烟,使(让)之冲(冒着)烟而飞鸣,作(当作)青云白鹤观(景观、景象), 我又留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当作青云白鹤景象, 果(果然)如(象)鹤唳(鸣叫)云端,
3、为之怡然(高兴的样子)称快。 果真像鹤群在云端鸣叫,我为此高兴得连声叫好。 余常于土墙凹(低洼的地方)凸(高起的地方)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自己)身,使与台齐,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定神(聚精会神)细视(仔细观察)。以(把)丛草为(当作)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石块、碎石)凸者为丘,凹者为壑(山谷), 聚精会神仔细观看,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 1 神(神情)游(游动)其(代想像中的山林)中,怡然自得(满足)
4、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观察)之,兴(兴致)正浓,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有庞然(高大的样子)大物,拔(用力抽出,这里是移的意思)山倒(推倒)树而来,(原来是)一癞蛤蟆。盖 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推倒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舌一吐而二虫尽(全)为(被)所吞。余年幼,方(正)出神,不觉呀然一惊;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神定(心神安定),捉蛤蟆,鞭(用鞭子打)数十,驱(驱赶)之别院。待
5、到心神安定下来,(便)捉住了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观蚊如鹤(兴味盎然、纯朴而真实的童真、童趣) 物外之趣神游山林 观虫斗、鞭虾蟆(惩罚强暴、同情弱小) 张目对日(能经受强光刺激) 明察秋毫(视力极好)物外之趣(总提、画龙点睛的作用)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良好癖好) 重点: 1.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 2.一词多义: (,)因为,项为之强 为(,)当作、作为,以丛草为林 (,)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 (,)代词:指蚊子:昂首观之 之(2)代词:指虾蟆:驱之别院 (,)结构助
6、词,相当于“的”:故时有物外之趣 (,)用,徐喷以烟(1)景象:作青云白鹤观 以(,)把,以丛草为林观(,)看:昂首观之 ,.词类活用 鞭: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4(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开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快意。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5(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6(整体把握: 1、本文围绕“物外之趣
7、”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观蚊成鹤;二是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首段先点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记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统摄几件事,意在说明他年幼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7(阅读探究1、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2、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物外之趣。 3、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词语:怡然自得、怡然称快、神游、呀然”等。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4
8、、猜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可能是为“二虫“复仇”。(主要 原因是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