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92951
大小:5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9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李素文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U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木技能,发展学牛.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木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牛.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牛.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
2、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1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肭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木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先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
3、,然后提问: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
4、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兴趣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枯燥无味,认为学>」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吋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
5、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冇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应当成为数学应用教学0的中的“重中之重”。应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
6、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学生应用意识不可缺少的武器。在双基和四人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奋机的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在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尤其应重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数学应用问题设计成探索和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教学《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吋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大问题:两个三角形至少满足哪些条件就能全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这样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自操作,亲历过程,一方面学习了知识,
7、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应用全等知识的能力。要突出数学应用,就应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认识并实施应用题教学,要更加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试图用已冇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最后用其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这是教学中一种“实际理论实际”的策略。充分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4满足学需求,发展数学才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
8、所冇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冋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