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

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

ID:28387333

大小:46.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09

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_第1页
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_第2页
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_第3页
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_第4页
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摘 要:对于清末财政问题,学界有两种趋向,之一是强调其中的现代性,其实,清末财政投向新政中的现代性固然应该为我们所关注,而时效性方才是评判的根本标准,毕竟史学需要站在当时的情境中予以“理解之同情”;之二是学界较为普遍地认为清末财政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事实上清末财政并非山穷水尽、无药可救,其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成功逆转的可能,建立在政治史范式之上的否定认知,既不符合史实,也是智慧的缺失,难以为现实提供资鉴,只能使史学日趋边缘化。关键词:清末;财政危机;现代性;新政;政治史范式对于清末财政问题,学界有两种趋向,之一是强调其中的现代性,即站

2、在今人的立场上,找出为后人所认同、实行了的内容,予以肯定阐释,至于所谓的现代性对时人、时政的效应,尤其是对清政府的影响,多所略去,甚至不在思考的范围之内;之二是学界较为普遍地认为清末财政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无可救药,当然,清末财政状况确实非常困难,甚至可谓举步惟艰,不过其中也并非绝对没有化解的可能,若仅仅着意于简单批判、否定、讽刺清政府的腐败,而不去理性分析应对举措之得失,寻觅解困的良方,则史学的价值与意义就要大打折扣。在今天看来,清政府在应对财政危机中确实存在许多可资总结的教训。有鉴于此,笔者拟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一、现代性

3、能取代时效性成为清末财政投向评价的唯一标准么?-..关于清末财政出现危机后的政府应对,学界强调其中的现代性的例子很多,如《清末政府税收政策调整探析》一文曾评判道:“1910年清政府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是中国近代第一项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税收政策,它首次触及到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分配,从原来的中央集权制财政体制向分税制财政体制转变,加速了中国税收现代化的进程。”又如《浅析清末新政财政改革的影响》一文也指出:国家地方收支的法规清末虽未产生,但各省清理财政说明书已有初步意见,到宣统四年预算基本确定。民国元年11月公布的《国家税及地方税税法草案》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其他如会

4、计年度、税制改革的探讨,都对民国时期的财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体上说,清末政府财政中的危机应对,最主要的就是将资金重点投向新政,对此,学界一方面认为其相关举措具有现代性的气息,值得认同;另一方面则又局限于否定情结,批评其乃是一场骗局,并进而延伸性地指责清政府拖延、应付,仅仅为了增加税收,这一评判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具有现代性色彩、气象的新政举措不仅没有稳固政权,反而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为什么符合发展潮流趋势的新的政令的推行却催化了统治危机?政府应该如何领导改革?如何进行财政投放?这些关涉到财政投放时效性的问题才更应是我们值得思考与玩味之所在。事实上,清末新政在今

5、天看来,其许多举措多是符合社会需要与时代发展的,然具体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则又另当别论了。在后人以为是值得肯定的,在当时则未必都合时宜。-..以清末财政投向的重点——教育为例,废除科举、书院,兴办新式学堂,这自然是应该予以肯定的,为达此目的,各地通过增加捐税等手段以解决发展经费问题,人人都有纳税的义务,这很符合当今的政策及观念,易于为学界所认同。只是问题在于,清末兴学之前,乡村教育基本上为私塾所垄断。儿童达到就学年龄,有能力的家庭或把儿童送到塾师开办的私塾,或延揽塾师在家设馆,基本上是谁受教育谁出钱。受不受教育,缴不缴学费,完全出于自愿。对于绝大多数乡民而言,由于没

6、有受教育的机会,也就不存在缴纳学款的问题。但是,新式教育的收费制度则完全不同。在这一制度下,缴纳学费是每一个公民对国家与社会应尽的义务,无论家中有无子弟接受新式教育,都必须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这种收费制度与乡村中传统的教育收费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很多乡民对此难以接受,也有失公平。在贫穷者看来,“吾家子弟,每日以采薪拾柴为生,入学堂是断我生路也”。事实也正是如此,“学校的受益者却与大多数村民无关,学童多为村中富裕家庭子弟。”时人也指出:“各省学堂之设,大都富家子弟乃得收录,贫民不得与焉。”如直隶邯郸县,“城乡共计官立一所,公立六十所(初等小学堂),每年费津钱万缗,均

7、出自地亩,是担学费者已及全境,而入学堂者仅止数村。”对大多数乡民来说,由于受教育权利得不到根本保证,而只有承担教育经费的义务,以大多数人资财供少数富家子弟读书,自然没有什么公平可言,这就难怪他们会极力反对新式教育。为了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清末政府推行“庙产兴学”政策,如《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现甫创办之始,可借公所寺观等处为之,但须增改修葺,少求合格,讲堂体操场尤宜注意。”“各省府厅、州县,如尚有义塾善举经费,皆可酌量改为初等小学堂经费。如有赛会、演戏等一切无益之费,积有公款者,皆可酌提充小学堂经费。”《劝学所章程》中也规定:“计算年龄儿童之数,须立

8、若干初等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