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

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

ID:28342707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9

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_第1页
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_第2页
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_第3页
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_第4页
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撷典故明珠诵千古美文——高中语文第四册《滕王阁序》教学案例(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黄惠萍748400)【案例背景】《滕王阁序》是千古传颂的奇文,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文。它以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叙盛会,描写滕王阁的壮丽,山川秋景的寥廓美好,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而又不甘沉沦的情怀。文章感情复杂,辞彩华丽,句式错落,气势奔放,是骈文的典范。然而因其通篇用典,语言雅致,意旨深远,情感微妙,往往也给学生的理解和诵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如果不去深入研究其典故的来源,作者的深意,仅凭字面意思,很难对文章整体把握、深入领会。因此,理解用典之妙、品味语言之美、感受作

2、者情思便成了教学这篇文章最重要的目标。【案例主题】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和发言,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是被动式接受和机械式记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建构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那种传授与接收、灌输与接受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流关系。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可以不受教师预设问题和固有概念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交流意见的同时,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从而互相启发思维,真正体现教学相长的原理。古文教学一直是语

3、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在学生自主解决文章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达到理解文章内涵、感受文章魅力是本案例思考的核心问题。【案例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2、搜集整理关于作者和作品的资料。3、找出自己喜欢的名言佳句初步赏析。4、试着梳理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和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面对教材,学生不应该是等着老师来教授,给他一个模板式的记忆内容。而是要在不带着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前提下自主地和文本对话,注意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为课堂的交流和探讨打下基础。二、作者简介

4、:1、生平简历、文学成就。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说明:先由学生介绍,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补充应尽可能地详细生动,这对于学生了解作者才华,理解课文内涵,感悟作者情思有铺垫作用。三、文题全解:1、关于王勃和《滕王阁序》的故事。2、关于序的概念和种类。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3、江南三大名楼:因历史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名扬千古。“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唐·崔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唐·王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湖南岳阳

5、市的岳阳楼[宋·范仲淹]说明:进一步展示学生课前所学知识,通过对话交流,使学生的预习成果得到认可,从而产生成就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四、诵读感知:1、听录音,正字音,明句读。2、齐诵读,通文意,感音律。3、含情读,赏佳句,绘美景。说明:朗读是学生和文本的直接对话。在朗读中,学生自主地感受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这种感受虽然很朦胧,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但通过朗读学生对文章产生了喜爱之情,对作者有了钦佩之意。这给后面深入进行文章内容的探讨奠定了情感基础。五、理清思路:.---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

6、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第一段:洪州地势历史久远界域阔广宴会宾主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第二、三段:阁周风光山水秋景宏伟构筑自然人文人烟兴盛流光溢彩第四、五段:宴会盛况宴会欢娱人生遇合人生感叹借古勉今壮志不易第六、七段:再叙遭际重言身世抒发志向奉命作赋感怀赋文谦词作结说明:此步骤重在加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前提下,让学生缘着作者的文字去追踪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提高语言文字感悟能力,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锻炼概括能力。六

7、、质疑思辨:自由讨论:分析《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抒发的感慨有何异同。说明:这一步骤重在给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对话。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同时,通过对比阅读,可提高学生分析辨别能力。明确要点:《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都是在全面描述了聚会盛况之后,“兴尽悲来”,由写景转而抒发感慨和议论。《兰》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指出“死生亦大矣”,批评了当时泯灭生死的差别、将生死等同起来的虚无思想。《滕》则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与不平,虽然有

8、自我宽慰、振奋之词,而终不免彷徨、痛苦。总的看来,这两篇文章分别折射着它们各自所产生的时代面影: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崇尚玄学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