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师音教专业“降温”现象的一种解读

关于高师音教专业“降温”现象的一种解读

ID:28340658

大小:83.1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8

关于高师音教专业“降温”现象的一种解读_第1页
关于高师音教专业“降温”现象的一种解读_第2页
关于高师音教专业“降温”现象的一种解读_第3页
关于高师音教专业“降温”现象的一种解读_第4页
关于高师音教专业“降温”现象的一种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高师音教专业“降温”现象的一种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高师音教专业“降温”现象的一种解读与世纪之交的大热相比,短短几年时间,全国高师系统音教专业降温局面己经初现:在高考人数总量增长的情况下,音乐类生源反现萎缩之势;音乐类专业在考生专业选择屮地位有所下降: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就业率大幅走低;“扩招”步子过大,生源质量下降,教师教学负担繁重,教育质量严重滑坡:高师音教专业成材率及行业信誉度偏低,基础音乐教育系统、社会舆论、家庭及个人对其不满程度在上升,等等。总之,高师音教专业前几年强劲的势头趋缓己是不争的事实。透过“降温”的外部表象,理性观照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对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预估,并着力引导事物向积极方向转化,是现阶段

2、音乐教育界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以下为笔者对“降温”现象的个性化解读。一、“降温”说明过去发展过热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制约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最大难题是师资不足,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的短短十年间,这一局得以根本扭转。在惊异于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笔者隐隐有些担忧:这种发展规模、速度是正常的吗?其间是否潜藏着某种因过热而引发的泡沬性危机?笔者的初步判断是:过去十几年间,我国高师音教专业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过热现象。之所以作出如此判断,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第一,高师音教专业发展速度、培养规模及供需状况的历时性比较;第二,系统中的泡沬化因素。先说第一个方Ifib以1995年分界,我

3、国高师系统音教专业在招生规模、培养单位、培养模式、毕业生供求状况等几项主要指标上,均呈现出前后巨大的差异。由于迄今尚无关于全国相关数据的权威发布,这里仅以本人与其他部分省市同行专家的联合调查为依据。以生源规模庞大的山东、河南省为例:1985〜1995十年间,整体招生规模各增长了17%。在1995年当年,两省该专业招生总量均为300人左右,培养单位各有7家,培养模式仅限于传统型本科、传统型专科模式两种。1995〜2005年十年间,招生规模增长了近20倍,达到6000人左右,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即一年的增长规模超过了此前十年的总和,培养单位接近或超过30家,培养模式依杨瑞敏女士主持

4、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的模式分类,均接近10种。需补充说明的是:“并轨招生”真正在全国推行是在1999年以后,也就是说,若将吋间划定在1999〜2005年间,则“后期”数裾还将大幅度上升。椐笔者了解,相同时期全国其他各省区情况大体与两省类似,由此可知这种超常规发展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具有全局性、普遍性。至于供需状况:就音乐师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应关系而言,高师音教专业自新中国成立始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供求关系形成一种长期由培养单位、学生占主导的“供方市场”。1995年以后,这种师资紧张的局面逐渐得到改善,至2005年前后,情况已根本扭转

5、,由于培养规模大大超出社会需求,形成生产“相对过剩”,供求关系完全转变。供需关系中这种矛盾主要方面的转变,不可避免地将对高师音教专业形成反作用,这一点仅从目前大学生就业率的逐年走低就可见一斑。如果在追求规模效益的同时,还能保证系统内的协调、均衡,则可以认定这种发展是高速而健康的,然而全国高师系统音教专业的实际情况并不如此。近年来行业内外围绕高师音教专业的争论很多,大多数声音倾向于其教育质量存在严重滑坡。高师音教专业系统内存在不存在泡沫化现象,依笔者看就是一个“皇帝的新装”式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直接将问题转化为:这种泡沫化到底有多严重。其一,教育质量的下滑已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国家大

6、力发展高等教育以来,咅教专业招生规模呈几何倍数增长,高等艺术教育在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门槛越来越低,于是生源质量(甚至艺术潜质)也下降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由于招生规模过于庞大,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专业教师甚至周教学任务在30节以上,实在不堪重负。目前全国音教专业“小课”改“大课”十分普遍,据笔者了解,冇的高校咅乐学专业(即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声乐课采取20人(甚至更多)小组课的授课方式,一周一次,一次两小时,依校方解释,这样生均2小时/周,比以前“小课”方式接受专业指导时间至少多出了一倍。可是我们也可作另一番计算:20人120分钟,生均6分钟/周,以一学

7、期18周计,为96分钟,一学年216分钟,四年864分钟,合计14.4小时。学过声乐的人都知道声乐学习是怎么回事,这两种计算方式哪一种更合理,相信大家心里自有评判。四年接受声乐个别指导不足15小时,纵音乐奇才,毕业时其声乐水平能好到什么样,亦可想而知。其二,培养单位数量众多、良莠混杂,整体办学实力偏低。对于像音乐教育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学科(专业),软硬件储备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然而“扩招”以来,很多师资储备、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根本达不到相关要求的高校也办起了音乐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