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330409
大小:65.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9
《粤曲的历史及我区粤曲(私伙局)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曲的历史及我区粤曲(私伙局)的发展摘要:广东曲艺(粵曲)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之一,作为地方文化,粤曲反映了人民群众文化的需求,他的产生和流传都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财富。作为传统艺术瑰宝,如何传承及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方向。关键词:粤曲;私伙局;曲艺团;自娱自乐;政府;培训一、粤曲的历史由来广东粵曲清新柔丽,是屮国曲艺家族屮的重要成员。它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粤曲源自戏曲声腔剧种粤剧清唱。约于清道光年间,有以清唱粵剧力业的八音班,他们用粵剧的剧本,川粵剧的曲调,用粤剧的“戏棚官话”分
2、脚色演唱。以后又出现了穿街过巷卖唱的女盲艺人,被人们称作“瞽姬”、“师娘”。她们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脚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个脚色,较之“八音班”在歌唱技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这种演唱盛行了60多年,在粤曲史上称为“师娘时期”。。粵曲演唱分为大喉、平喉(此为男角专用腔)、子喉(为女角专用腔)3种唱法,近百年來,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融并蓄,不断丰富,不断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如将粵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均拿来填词演唱。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管、小提琴、电子琴等等。粤曲脱胎于粤剧
3、,它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粤曲和粤剧至今仍基本唱着相同的腔调。粤曲的形成,大致经历八音班阶段(1821-1886年)、“师娘”阶段(1862—1917年)、“女伶”阶段(1918—1938年):建国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粤曲出现了更加繁荣兴盛的局面,人民政府成立了专业曲艺团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火力改革创新,使粤曲从单一的站唱,发展为有自弹唱、独唱、合唱、说唱、表演唱、小组唱等多种形式。培养出大批新生力量,创作出一批反映新生活,歌颂新社会的优秀曲艺作品。粤曲的基本唱腔是梆子、二黄
4、;也有唱曲牌、小曲的;并吸纳了粤语方言地区其他曲种如龙舟、木鱼、南音、粤讴等说唱体唱腔和使用器乐曲(主要是广东音乐)、歌曲曲调填词演唱。伴奏乐器也由高胡、扬琴、琵琶、笛子、二弦、提琴、萨克斯等二、高明粵曲(私伙局)的组成和现状现高明区内私伙局有16个,遍布荷城街道、更合镇、杨和镇和明城镇,涉及人员约300人,由于私伙局业余及自娱自乐的性质,没有稳定的伴奏师傅和演唱人员,成员走动比较大,一些乐社因人员不全或会暂停娱乐一年半载再另外组成新成员继续活动,私伙局名义上的负责人往往是能提供或利用最多经济资源的人,即有经济实力可以提供场地、器材,或者是有一定社会地位或社会影响可争取
5、到比较多经济支持的人,以高明区曲艺团为例,其前身是恒威曲?团(因得到民营企业恒威公司赞助故名),团长区家欢年轻时期就爱好文艺,曾经做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员,因为二胡拉得比较专业,后乂做过县粤剧团头架,其后乂称为电影公司经理。后来区文化馆介入管理,恒威曲艺团更名为高明曲艺团,团长自此由区文化馆馆长担任,而区家欢则任顾问,星光辉曲艺社的创办人罗文峰是港胞,雅馨曲艺社的创办人潘福松是生意人,在广佛一带粵曲圈子也有一些人私伙局以地缘关系结社,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私企老板、退休文化部门干部、退休教师、个体户、文化单位负责人、在职工人、在职教师、护士以及下岗工人等,私伙局成员之
6、间的合作关系没有严格的约束,而有一些私伙局的活动时间是错开的,因此,成员有互相参加不同私伙局的情形,因为私伙局的性质是自娱自乐为主,以曲会友,对年龄没有限制,仴值得一提的是,私伙局爱好者均以中老年人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年龄在50—59岁的占28%,而40岁及以上的则占83%,因力,十分明显,私伙局成员年轻人很少。而造成粵曲私伙局老年化、粵曲事业难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随着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人们有了更多,人们有了更多了娱乐消遣方式,年轻一代越来越少接触粤剧粤曲,造成一个年龄断层。2.粵曲传播途径较少,网络、音乐搜索源、媒体、电视等都甚少能搜索到粤曲。
7、3.创作人才稀缺,全省懂得写粤曲粤剧的人屈指可数,地区更为罕见,现高明几位粵曲作者也年事已高,几乎不再握笔写作,造成近年来高明没有水平高一点的本土作品。4.私伙局普遍水平较低,由于私伙局性质普遍为自娱自乐,政府较少组织有规划性的培训班来提高业余爱好者的水平,让其能够有能力排演一些高质量的节目和参加省市一些大型演出和比赛。根据高明粤曲私伙局的发展现状,对于如何提升和发展,我认为首先第一、政府应多重视地方戏曲文化,多为业余爱好者(私伙局)搭建表演平台的同时,多搞业余培训班,例如:粵剧化妆课、粵曲唱腔课、粵剧身段表演课、器乐培训班等,而且必须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