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ID:28316547

大小:63.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9

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与研究_第1页
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与研究_第2页
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与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最适合新生儿静脉治疗和静脉高营养的留置针方法。方法:将14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新生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70例采用腋静脉置留置针,对照组70例采用四肢或头皮静脉置留置针,观察两组静脉留置针保留天数及护理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留置针保留天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7天:实验组52例,占总数的74.29%O对照组39例,占总数的55.7%。两组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X2=5.07,P<0.05)o2.2堵管:实验组:未堵管62例,占总数的88.57%;

2、堵管8例,占总数的11.43%。对照组:未堵管51例,占总数的72.86%;堵管19例,占总数的27.14%。两组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X2=5.45,P<0.05)o2.3液体外渗:实验组:未外渗:66例,占总数的94.2%;外渗4例,占总数的5.71%o对照组:未外渗57例,占总数的81.43%;外渗13例,占总数的18.57%。两组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X2=5.67,P<0.05)o2.4脱管:实验组:未脱管68例,占总数的97.14%;脱管2例,占总数的2.86%O对照组:未脱管60例,占总数的85.71%;脱管10例,占总数的14.29%O两组

3、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X2=6.08,P<0.05)o2.5输高渗液时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实验组输高渗液25例,发生静脉炎2例,占总数的8%,未发生23例,占总数的92%。对照组输高渗液20例,发生静脉炎8例,占总数的40%,未发生12例,占总数的60%o两组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X2=6.53,P<0.05)o3讨论腋静脉留置针适应于腋下无皮肤感染的所有新生儿,特别是在使用甘露醇等高渗性药物和予以静脉高营养治疗的患儿。腋静脉收集上肢浅深静脉的全部血液,经腋窝跨第1肋外缘、后缘为锁骨下静脉,向内行于胸锁关节后与颈内静脉汇为头臂静脉后注入右心房[1]。因其管径

4、比头皮及四肢静脉的管径粗直,血管壁厚,因此留置针软管游离于腋静脉内,对静脉的刺激性相对较小[2]。且腋静脉血流量大,速度快,可减少高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输入高渗液体或进行静脉高营养时减少了静脉炎、堵管、外渗等并发症的发生[3]。腋下静脉位置恒定、表浅、隐蔽,腋部的活动度小,腋静脉留置针不易滑出,不易被患儿抓掉,并可免受外界触碰,敷贴固定牢固不易卷边,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而新生儿头皮静脉及四肢静脉血管表浅、细小,静脉回流慢,这些部位放置留置针,长时间刺激血管壁,易发生静脉炎;静脉管壁薄,弹性差,持续输液血管侧压增加,通透性增高,易使液体外渗。上下肢静脉

5、管径小,留置针进入血管后紧贴血管壁,且留置位置大多在关节处,易受活动、屈曲、哭闹、换尿片等动作影响,使套管在血管内移动、弯折、刺激或损伤血管,缩短留置时间[4]。本项研究说明,腋静脉穿刺留置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可减少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尤其是病情危重新生儿抢救时,末梢循环差,穿刺困难,药物起效较慢,而采用腋静脉穿刺,能克服四肢静脉穿刺留置针时的不足。同时也减轻了护理工作量,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患纠纷,且方法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曹献延•手术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张丽华•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进展•临床护理杂志2009.8

6、(6):61-63[3]傅丽金•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观察与分析2012.07-0848-0.2[4]唐业鑫、庄严等.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的重要性及不同体位进行穿刺的效果探讨《当代护士(上月刊)》2012年12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