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的粮食战略

建国后的粮食战略

ID:28263493

大小:5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9

建国后的粮食战略_第1页
建国后的粮食战略_第2页
建国后的粮食战略_第3页
建国后的粮食战略_第4页
资源描述:

《建国后的粮食战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建国后的粮食战略2005年4月7日,世界粮食计划署向中国提供的最后一批小麦运抵深圳港,对中国长达25年的粮食援助就此划上了句号。粮食问题是中国的老大难,大家都很熟悉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那句话:“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粮票的日子1949年以前,中国连年战争,农业生产大受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有所发展,但农民远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落后状态,跟需求的增长比起来,粮食增产幅度很有限。1953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这一年就增加了600多万城镇人口,都要靠国家供应粮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不但挤

2、占了一部分粮食种植面积,还使吃商品粮的农民增加到1亿。为了搞建设,国家还需要出口一些粮食换机器、换外汇。农民过够了“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土改后生活好了,自己也要多吃些粮食。这一来,粮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城市的粮食开始严重不足,如北京、天津的面粉就到了不得不配售的地步。在受灾地区、小城镇已发生混乱现象。1953年9月,陈云连续十几天召集中财委有关人员开会,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陈云过去所提的征购办法,也被提出来讨论。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权衡,陈云认为,没有别的选择,惟一的办法就是实行粮食征购和

3、配给,粮食不统购统销,国家工业化的大局就没法保证。10月160,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中国开始了漫长的票证经济时代。不同单位、不同工种的人都有相应的粮食供应,比如轻体力劳动者,每人每月30至35市斤,重体力劳动者,每人每月40至45市斤。按户发证,凭证购粮,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粮食统购统销后来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措施之严格,对生产和人民生活影响之巨,远远超乎陈云的意料之外。统购统销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它不能解决粮食短缺的根本问题,想办法让

4、粮食总量多起来,这才是正道。增产是根本跟土地要粮食。现在被认为是蛮干的大跃进,主观上依然是想打更多的粮食。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超越了现实条件,造成了随后的粮食短缺,全国大面积饥荒。在建国初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仍十分落后,比解放前并未有根本改变。土地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增加粮食供给量就需要考虑进口。陈云不止一次说过,需要进口一些粮食。1978年12月,他依然说,建国快30年了,还有要饭的,怎么行呢?不能让农民喘不过气来,要在三五年内进口2000万吨粮食。进口粮食依然是解决粮食问题

5、的临时手段,关键还在于国内的增产。1980年口月24日,中国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安徽西北部的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手印,决定实行大包干,这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中国的粮食短缺才得到了缓解,粮票才退出历史舞台。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还要保护这种积极性,稳定粮食价格,防止粮贱伤农。陈云说:“农民无利可得甚至亏本,是不行的。”1982年,邓小平提岀:“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有了政策的软件环境,硬件的农田水利等各项

6、增产的农业技术也是必须的,这是政府一直以来都重视的。2005年4月7日,世界粮食计划署向中国提供的最后一批小麦运抵深圳港,对中国长达25年的粮食援助就此划上了句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