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207425
大小:71.4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8
《关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这是一篇关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以一种什么样得方法去进行?这篇论文大家可以借鉴一下哈!摘要:“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发展”,从三个层面进行六大素养的划分,这一理念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对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做出指引,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发展方向做出引导。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对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刻剖析,切实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将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当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
2、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是当代教育的重点,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语文教材当做一个载体,依照课程标准,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更好地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任务。一、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一)高考标准的曲解许多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理念理解不够透彻,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以学生的意志为主,一味强调知识点的灌输,造成教学目标的偏差。例如某位教师在讲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
3、文的过程中,首先对作者辛弃疾进行了介绍,强调作者南宋爱国词人的身份。其次介绍了当时南宋赵构为首的一派官员贪图享乐而向金人屈服的背景,在此背景之下辛弃疾的一腔热血无处施,在江西上饶隐退的时期做了这首满怀悲愤的词。其次进行课文朗读、翻译讲解等教学课程,并布置课下背诵作业。可以说这位老师的教龄较长,经历了若干次的高考,因此倾向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这一系列的文章、作者、背景的剖析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考题确实大有裨益。但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考试的内容也变得灵活多样,更强调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一味地照本宣科难免有悖出题者的意志。(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难免受到传统
4、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比较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习惯于站在高处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上述教师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的过程中,就过于强调知识的讲解,没有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实现,进而学习积极性较差,影响学习效率。但是,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满足新课标的教学需求。(三)教学模式过于程式化在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大多以习题训练、教师讲解以及考试评判等方式進行,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气氛往往比较压抑,学生很难拥有自主性,教学内容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一般[1]。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策略(一)丰富教
5、学内容语文是教育的基础性内容,通过语文学习能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增加理解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迖和人际交往能力此要求教师应当丰富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引经据典,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样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通读课文,同时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分析文章中作者引用了几个典故,分别是什么。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必然不尽相同,此时教师针对辛弃疾的生活背景让一个同学进行回答,有其他答案的同学进行补充,然后整理同学们的意见,最后再进行梳理。这种情况增加了同学们的自主性,查阅资料的同时
6、也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对于这篇文章的背景也能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同学有可能参考了一些野史等具有争议性的内容,建议教师最好不要直接进行否决,而应当进行引导,对其争议部分可以采取讨论的态度,表示自己对此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无法进行清晰的说明,在同其他任课老师分析讨论之后再进行探究[2]。这样既不会打击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生进行深思,促使他们在探索的同时查阅更多的资料,进而对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拥有更高的积极性。由于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还布置了一个课文中所提及的典故问题,因而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够顺理成章的进行课文的讲解了。“哪位同学愿意回答
7、一下文章引用了几个典故啊?”学生的回答有一个、两个的。教师对于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先不进行宣布,而是让同学们将课文中有关典故的句子找出来。课文第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同学们所公认的一处,这里引用的是孙权的典故。那么教师就能够围绕孙权的典故进行课文的延伸,孙权当时凭借东吴这么一个弹丸之地伙同刘备联盟将北方霸主曹操击败,这是三国时期的一段佳话。通过对孙权的讲解为学生展现出一幅抗敌于江北的历史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那么在此基础上再将内容引回到课文中来,“此处辛弃疾引用孙权的典故是何用意呢?”在此引用孙权的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