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虚词梳理之“之”“以””“于”“为”“而”“若”.doc

《齐桓晋文之事》虚词梳理之“之”“以””“于”“为”“而”“若”.doc

ID:28202313

大小:2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9

《齐桓晋文之事》虚词梳理之“之”“以””“于”“为”“而”“若”.doc_第1页
《齐桓晋文之事》虚词梳理之“之”“以””“于”“为”“而”“若”.doc_第2页
《齐桓晋文之事》虚词梳理之“之”“以””“于”“为”“而”“若”.doc_第3页
《齐桓晋文之事》虚词梳理之“之”“以””“于”“为”“而”“若”.doc_第4页
《齐桓晋文之事》虚词梳理之“之”“以””“于”“为”“而”“若”.doc_第5页
《齐桓晋文之事》虚词梳理之“之”“以””“于”“为”“而”“若”.doc_第6页
资源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虚词梳理之“之”“以””“于”“为”“而”“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齐桓晋文之事》虚词梳理之“之”“以””“于”“为”“而”“若”孔孟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和最有成就者,是中国古代思想、礼仪、文化的典范,他们的语言应该是规范而经典的。作为反映孟子思想文化和言论的《齐桓晋文之事》,行文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共约1680个字,而其中的虚词个数将近500。掌握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巩固掌握高中文言虚词的有效途径,下面对本文中出现频率特别高,而用法复杂多变的“之”“以”“于”“为”“而”“若”六个虚词进行梳理分析,以便参考,也来商榷共同提高,其中有很多用法都是各种

2、资料上难以查找的。之,全文共出现68次,其意义用法如下(均指带点字,后同)一、             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一)   代齐桓晋文之事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未之闻也,即未闻之也的倒置。(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可译为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二)代保民而王的人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莫之能御也,即,莫能御之也,句式同上。没有人能阻挡他(保民而王的人)。  2、其若是,孰能御之?  3、故民之从之也轻(三)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于”,做复指宾语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

3、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之”指冒号之后所言。(四)代牛 1、王见之 2、王曰:舍之! 3、以羊易之。 4、故以羊易之也。 5、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五)代“以羊易牛”这件事(或做这件事的原因) 1、曰:“有之。” 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做这件事的原因) 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后一个之为做这件事的原因) 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六)代别人心思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七)前文所提及的人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之

4、”指“有复于王者曰:‘……’”这说话的人。(八)代上文所说之事,做复指宾语1、王请度之!代指“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2、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代指:“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中的物品和人。(九)代“霸道”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十)代王道1、我虽不敏,请尝试之。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十一)代一般人民1、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5、,是罔民也。2、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二)代五亩之宅,做间接宾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之,指五亩之宅。(十三)代指推行王道却没有统一天下的人(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否定句中宾语倒置)(十四)指示代词,译为“这(类)”1、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2、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以上共29个)二、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个)1、臣固知王之不忍也。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4、百姓

6、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6、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7、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8、“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9、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10、故民之从之也轻11、君子之于禽兽。相类似的用法如:“寡人之于国也”三、宾语前置的标志(3个)       1、夫子之谓也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四、往,到……去,向(2个)       1、牛何之?        2、然后驱而之善。五、结构助词“的”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除上文提到的相关语

7、句外,文中其余的“之”都属于这种用法。以  文中出现48个,意义用法比较复杂,具体分析如下   一、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或“因为这”,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二、同“已”,止       无以,则王乎?   三、“所以……者”的固定格式,译为“……的原因”       1、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2、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四、用作连词,用法同“而”       (一)表示

8、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挟太山以超北海……       2、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从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从而。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同上。五、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