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amp#183;八佾》词语札记二则.doc

《论语&amp#183;八佾》词语札记二则.doc

ID:28192138

大小:19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9

《论语&amp#183;八佾》词语札记二则.doc_第1页
《论语&amp#183;八佾》词语札记二则.doc_第2页
《论语&amp#183;八佾》词语札记二则.doc_第3页
《论语&amp#183;八佾》词语札记二则.doc_第4页
《论语&amp#183;八佾》词语札记二则.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amp#183;八佾》词语札记二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論語·八佾》詞語札記二則(首發)侯乃峰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爲諸生授課之需,重新溫燖《論語》一書,頗得程頤所謂“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之效驗。今將讀《八佾》篇時所做詞語札記兩條,敷衍成稿,以就教於諸位同好及博雅方家。一、翕如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其中“翕如”之解,綜括起來大致有三種主要說法[1]以下所引前人說法,除單獨注明出處者外,皆轉引自: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第287-29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高尚榘《論語歧解輯錄》,第133-138頁,

2、中華書局,2011年6月第1版。:(一)、盛也。何晏《論語集解》:“翕如,盛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從之。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始作,翕如也”譯文爲“開始演奏,翕翕地熱烈”[2]楊伯峻:《論語譯注》,第32頁,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2版。,當是源自於此解。(二)、變動之貌。鄭玄注主此說。錢穆《論語新解》云:“翕如,謂鐘聲既起,聞者皆翕然振奮,是爲樂之始。”方驥齡《論語新詮》引前人之說,亦主“(聞者)變動”之義。(三)、合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翕,合也。”而對“合也”的具體解釋,似乎又分成兩途:(1)、取“(樂聲)和合

3、”之義。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引謝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爲樂。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濁高下,如五味之相濟而後和,故曰純如。合而和矣,欲其無相奪倫,故曰皦如,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連,如貫珠可也,故曰繹如也,以成。”又如蔣沛昌《論語今釋》:“翕如也——和合一致的意思。”(2)、將“合也”之義與《說文》“翕,起也”之義貫通,解釋爲“合起、收斂”之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於“翕,起也”下云:“《釋詁》、毛傳皆云:‘翕,合也。’許云‘起也’者,但言‘合’則不見‘起’,言‘起’而‘合’在其中矣。‘翕’从‘合’者,鳥將起必

4、斂翼也。”如清黃式三《論語後案》:“……是‘翕’乃合起之貌。《說文》:‘翕,起也。’《玉篇》:‘翕,合也。’字從羽,謂鳥初飛而羽合舉也。”何新《論語新解——思與行》:“翕如,……收斂曰‘翕然’。”此外,錢穆《論語新解》於“翕如,謂鐘聲既起,聞者皆翕然振奮”之前云:“古者樂始作,先奏金,鼓鐘。翕,合義。”似乎錢氏亦同意“翕,合也”之解釋,然不知其緣何從中推衍出後文“聞者皆翕然振奮”之意。仔細體味上述諸說,第一種“盛也”之說似有不通。——作爲“始作”之樂音,以“盛”來形容,即相當於說樂音剛開始演奏就進入高潮,恐於理難安。第二種說法“變動

5、之貌”,贊同此解者皆謂樂音使得聽聞者如何如何,恐怕也不符合原文本義。——因爲原文中孔子談論的明顯是樂曲的演奏進程,故“翕如”所形容的對象自然應當是樂音,而非聽聞樂音之人。由此看來,三種說法中祇有第三種“合也”最爲可取。而對“合也”的兩種具體解釋,第一種取“(樂聲)和合”之義恐亦不可信。——蓋演奏樂曲無不欲其和合諧調,和諧原則應該是貫穿於整個演奏過程之中的,孔子之語似乎無由專門强調“始作”階段需要和合諧調。綜上,筆者以爲“翕”解釋成“合起、收斂”之義最爲允當。孔子之意當是謂樂曲剛開始演奏的階段,樂音尚未完全鋪張擴展開來,給人的感覺似乎

6、是聚合斂縮在一起,故以“翕如”形容之。二、木鐸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爲木鐸。”其中“木鐸”具體是指何物?細究起來,頗爲耐人尋味。觀古人注釋,可考見其相因沿襲之迹。何晏《論語集解》引孔曰:“木鐸,施政教時所振也,言天將命孔子製作法度以號令於天下。”由此僅可知“木鐸”爲施政教時所敲擊的響器。皇侃《論語集解義疏》:“鐸用銅鐵爲之,若行武教,則用銅鐵爲舌,若行文教,則用木爲舌,謂之木鐸。將行號令,則執鐸振奮之使鳴,而言所教之事也。故《檀弓》云:‘宰

7、夫執木鐸以命於宮曰:捨故而諱新。’又《月令》云:‘奮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將發聲。’是其事也。”陸德明《經典釋文》:“木鐸,金鈴木舌,施政教之所振也。”邢昺《論語注疏》:“云‘木鐸,施政教時所振也’者,禮有金鐸、木鐸,鐸是鈴也,其體以金爲之,明舌有金、木之異,知木鐸是木舌也。《周禮》教鼓人‘以金鐸通鼓’,《大司馬》‘教振旅’、‘兩司馬執鐸’,《明堂位》云‘振木鐸於朝’。是武事振金鐸,文事振木鐸。此云‘木鐸,施政教時所振’者,所以振文教是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木鐸,金口木舌,施政教時所振,以警眾者也。”也即,傳統上解釋“木鐸”幾乎

8、都不出“金口木舌”之說。求此說之源起,劉寶楠《論語正義》云:“‘木鐸’者,《周官·小宰、小司徒、小司寇、士師、宮正、司烜氏、鄉師》皆有‘木鐸’之徇。鄭注《小宰》云:‘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眾,使明聽也。木鐸,木舌也。文事奮木鐸,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