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传播研究

国际政治传播研究

ID:28174459

大小:7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8

国际政治传播研究_第1页
国际政治传播研究_第2页
国际政治传播研究_第3页
国际政治传播研究_第4页
国际政治传播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际政治传播研究:概念、辨析与整合国际传播学专家罗伯特•福特纳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国际传播都具有政治性,都带有政治色彩,政治因素更是其本质。区别只在于,有的是公开的政治传播,有的是隐含的政治传播。”笔者非常同意这样的判断,同时认为,现代政治传播的研究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传统时代是用“内宣”、“外宣”代替“政治传播”的,但因为宣传在西方语境下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1997年,我国也统一将“宣传”的英文翻译由“propaganda”改为“publicity”,“宣传”更多被“传播”代替。同时在其他学科,这种研究政治信息的流动、控制和影

2、响等也是蔚为大观,形成了诸如政治沟通、公共外交等研究领域。笔者认为,现代的政治传播应当有更宽广的视野,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面对其他学科的补充与修正,这就需要对一些林林总总的概念从属做一些基础的梳理,主要集中在两大维度:一个是对内对外的两个偏向的考察;一个是传播学与政治学本位的对比。对内与对外:政治沟通与政治传播1.对内:政治沟通在当下中国,政治沟通指称的更多的是偏向于对内政治传播的领域。政治沟通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一般认为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卡尔•多伊奇开创了这一学科的研究传统,其标志就是1963年出版的《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的模式》。多

3、伊奇的政治沟通理论是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在政治学领域的应用,它所强调的是政治系统(主要指政府)如何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实现对人类行为的操纵和控制。①具体而言,多伊奇所定义的政治沟通就是政治系统进行输入一输出的工具,包括对信息的接受、选择、存储、传递、分析和处理的整个过程。除了这种系统论的视角,学界还有学者从传播学的角度将政治沟通定义为政治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交流政治信息的过程。这种研究范式侧重于政治信息在沟通渠道的流动,而相对忽视政治态度的相互影响与政治共识的形成机制。②其实在西方,这一类的研究与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结合,形成了以研

4、究政治态度、民意、政治演说、竞选言行、政治心理等研究为主的政治沟通理论中的政治传播学。③2.对外:国际政治传播广义上,政治传播有内外之分,这里指对外偏向的政治传播,即国际政治传播。1956年出版的《政治行为》(PoliticalBehavior)—书首次论述了“政治传播”,并把“政治传播”看成是介于“正式的政治制度”和“公民的选举行为”之间,“使政治影响得以发挥和传递”的三种“中介”(InterveningProcess)之一。④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元书认真考察了政治与传播的关系,并分析了十多种政治传播的代表性定义,他认

5、为所谓政治传播就是由政治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的政治信息的传递与处理过程。包括政治系统内部的信息沟通传递、交流和政治系统与社会环境的信息沟通传递与交流。⑤从传播学角度来界定政治传播的最简练并受到普遍接受的政治传播定义来自斯坦福大学的s•查菲,他认为政治传播就是“传播在政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⑥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按照传播对象来划分,政治传播可以简单分为对内政治传播(政治沟通)和对外政治传播(国际政治传播)。传播学本位与政治学本位对比政治传播是交叉学科的产物,目前,西方学者在政治传播范畴的界定上有两种趋向:即政治学本位和传播学本位。学者指出,

6、对于“政治传播”的理解,需要从哲学的维度来把握:一方面,政治本身的规定性中就内在地包涵着“传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政治本身就是传播”,没有传播的“政治”是不存在的;不能仅仅理解成“政治需要传播”,因为这种理解预设了一个前提即不需传播的“政治”同样存在。另一方面,“传播”本身的规定性中也内在地包涵着“政治”,没有政治的“传播”同样难以存在,抽取了传播的“政治”内容,传播就成了空壳,也就不存在了。⑦公共外交可以说是古老的现象,年轻的学问。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为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台就美国国际文化项目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公共外交”是1965年塔

7、文兹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格利翁首次使用的。也有说法认为公共外交就是在对外宣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公共外交的提出来看,公共外交的研究应当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⑧传统的认识在于公众外交(即对内宣传,西方称“公共事务”)不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但在新形势下,公众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关系愈发微妙:第一,公共外交行为主体包含多个层面,其中广大民众是基础,没有本国民众的了解与支持,公共外交不可能获得成功;第二,由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外因素渐渐与国内因素融合,呈现出不可分离的态势,处理国内事务也要运用国际智慧已经成为共识;第三,政府和本国

8、公众关于国情和政策经常性的沟通是扩大本国公共外交力量、提升公共外交质量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因此,杨洁簏在《求是》杂志刊文称:“公共外交作为对传统外交的继承和发展,通常由一国政府主导,借助各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