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doc

《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doc

ID:28157028

大小:3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8

《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濮阳市华龙区高中付爱存课程分析:《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被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要能诵读古典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所以这首诗应以诵读、鉴赏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诵读的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诵读,并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颈联、尾联的直抒胸臆,是诗人忧国忧民伟大情怀的直接体现。在赏析内容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进而能够鉴赏同类诗歌。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诗歌吟咏的方法,背诵全诗

2、,提高传统文化素质。2、赏析诗歌内容,领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3、学习诗人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艺术情感,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学习重点: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学习难点:1、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2、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的理解。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学生利用手头所有的工具与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反思:杜甫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名家,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因此让学生自己去做,

3、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学生理解诗歌做了充分的准备。不足之处:过于相信学生,对学生资料匮乏考虑不足,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不是太理想。)2、分发根据杜甫生平及其思想写成的美文《浣花溪畔落沙鸥》。(反思:《浣花溪畔落沙鸥》是对杜甫的总体评价,能够加深学生对杜甫的深层次的认识。且文章文辞优美颇有文采,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二、情境导入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他是大唐王朝由兴而衰的见证者。作为一个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他曾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也曾有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和理想;曾有过“朝扣富儿门,暮随

4、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忍辱和辛酸,也曾有过全家以吃草根度日,幼子因饿而夭折“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大悲痛;他曾有过官拜左拾遗的荣光,也曾有过靠朋友庇护寄身草堂的悲苦……然而,苍天弄人,连一厝难挡风遮雨的草堂也吝于给他,他不得不继续走在漂泊的途中,不得不孤独而凄凉地漂泊在凄冷的长江中。秋风凛冽的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吹得枯黄的叶子漫天飞舞。江水滚滚地翻腾着,急剧地向前冲去,溅起清冷的水花。凄凉的风中,孤鸟盘旋着,不知该飞向何方;远处传来的,是清猿的哀鸣。这是重阳节啊,是人们登高祈寿,饮酒赏菊的欢庆日子。然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5、一个曾怀济世之志而又老无所成的、走入贫病交加之老境的诗人,面对这万里江天,面对这孤独盘旋的飞鸟,面对这衰败的枯叶,面对这滚滚东逝的江水,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又会倾诉怎样的人生感受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一起来欣赏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体现杜甫情思的名句,又有写作背景的情景再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杜甫,走进诗歌。不足之处:第二段如果放在赏析诗歌前两联时效果可能会更好。可以作为写作训练,先让学生思索,描绘出自己所理解的画面,然后在赏析之后给出,让学生进行比较。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6、,加深对诗歌内涵的深层理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三、由景至情解形象,体验探究析特色1、动情读,动脑思。(1)引导学生在比较名家示范朗诵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诱导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人情感。(学生试读诗歌,播放名家的朗诵,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从而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人情感。)(反思:诗歌重在诵读,这一环节注意了让学生读,并以名家朗诵加以引导,有利于学生朗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设个的印象与理解。不足之处:没更能放开让学生诵读,对学生诵读的指导不是太到位,关键是自己诵读不是太好,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练

7、习。)(2)学生分小组讨论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引导学生重点赏析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投影显示与诗句内容相吻合的景物画面,诱导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朗诵、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代表回答后明确:意象——风、天、渚、沙、鸟、落木、长江意境——肃杀、凄凉。)2、中国诗歌多抒情之作,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这样的境,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诱导学生独立思考,,体悟诗人情感。重点思考探究颈联和尾联。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见解简要写下来,然后小组内互相讨论,能达成共识的由小组代表执笔书面表达出来,意见不一致的记录下来,全班共

8、同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强调两点:漂泊之痛,国衰之悲。)3、诗人形象探究。根据诗歌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诗人?(根据诗歌内容,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