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 教案.doc

《孟子两章》 教案.doc

ID:28119079

大小:2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8

《孟子两章》 教案.doc_第1页
《孟子两章》 教案.doc_第2页
《孟子两章》 教案.doc_第3页
《孟子两章》 教案.doc_第4页
《孟子两章》 教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两章》 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

2、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了解孟子及《孟子》;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思读课文,理清说理思路;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资料助读,了解孟子及《孟子》(多媒体显示)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二)再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例: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

3、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结合注解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

4、所顺(用) 三里之城(的)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四)、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

5、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   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6、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的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三、再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多媒体显示)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

7、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3、把握思想内容,理清论证思路(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

8、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这篇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