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

ID:28084312

大小:8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_第1页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_第2页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_第3页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及其见证与表现;知道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中华文化的力量;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发展丰富,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理解爱国主义的地位、重要性,理解爱国主义是具体的,明确爱国主义在今天的主题。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探究,学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能力和微观理解能力得到相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3.情感、态度

2、及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我国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民族精神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提升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认同和重视。【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民族精神的内涵、重要性、必要性及弘扬的措施;爱国主义在今天的时代主题。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中民族性的内涵和意义;弘扬民族精神的理由和措施。【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师: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大家把我们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框架进行整理,我挑选了几

3、份同学的知识框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展示两到三份知识点框架,请学生加以点评,注意时间控制,有些可以请同学们一起说,特别有争议的请学生评价。)(本环节主要在于提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同时引导同学注意知识整理的有效性和全面度,请生总结知识梳理要注意什么问题。)师:好的,大家都整理得非常仔细,看来平时做笔记做得很认真,老师把简单的框架结构也罗列了出来,大家可以简单对照一下。(课件显示第三单元框架)2•讲授新课(34分钟)(1)审查明辨(5分钟)师:好,为了测试一下大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

4、准备了几道题目,考考大家。(课件显示判断题,请一列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开小火车。)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所以民族精神是不变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会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发展。2.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3.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4.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

5、精神的基本内涵。(2)选择运用(12分钟)师:好,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大家要仔细,对于一些概念和内涵的界定范围,一定要有明确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做几道各地的期末检测题和髙考题,看看以大家的水平能不能做对。1.[2014•莱芜期末]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书写,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型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①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③汉字是

6、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C[解析]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是民族节日,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错误。①④是对汉字的正确理解。2.(2013•安徽文综•T9)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

7、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题指南】本题以安徽不同区域的文化为载体,考査中华文化的特点。本题解题的核心在于读懂题意,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解析】选A。安徽不同区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是文化地域性的表现,①正确;文化的地域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安徽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②正确;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③观点错误;文化融合统一否定了文化的多样性,④错误。因此选A。3.[2014•天津卷]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

8、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知识。材料强调以儒家为主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