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

a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

ID:28063611

大小:5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8

a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_第1页
a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_第2页
a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_第3页
a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_第4页
a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a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教育学会参评论文语文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山东省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张蔚2003年5月8语文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有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各学科学习的特 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学”的方式的探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自主学习),发 挥小组交流与合作功能,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等方面,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一、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1、为学生的自主、合作、

2、探究性学习提供空间。课堂教学是一个实践活动的整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语文课堂的开放奠定基础。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教师一是怕“乱”,二是怕“错”,追求严谨、有序的教学氛围。生怕学生“节外生枝”,打乱了教学思路,干扰教学进程,影响了原订的教学计划,这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真正活动起来的课堂是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它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思维火花,“乱”往往反映学生认知活动的

3、差异性和学习方式的个性特征。至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于常识、探究而发生某些错误,完全是正常的,学生正是在互相的比较中,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它既不是无中生有,更不是节外生枝,它是以老师设计的活动为基础而迸发的一种生命的激情,是教学活动的升华。因而,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活动的因素与品质,了解孩子的心理,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利于发挥潜能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才可能有生成的过程。另外,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采用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方法学习。因为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只要掌握了方法,就有获取知识的本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在下册的语文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有一定的

4、阅读基础,因而我改变了以往的听录音初读课文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性学习。初读课文前组织学生回顾阅读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学生再运用借助拼音、询问他人、猜字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课堂实效看,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通过查字典完成阅读;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难题。由于学生不是被动地跟录音学读课文,参与学习的热情相对于听录音读课文要高很多。8再如识字教学中,我进行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识字方法的研究”。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独立解决识字问题。教学《雨铃铛》一课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一个小组用连词的方法记住了“盖房、房檐、铃铛”,其中“盖房”一词课文中并没出现,

5、而是学生自己用两个生字组成的新词。另一个小组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了“洒、响、沙、招、珠”。这时一个学生提出曾在动画片《七龙珠》中见过“珠”字。我评价说:“你看,他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学习就更有意思了。”立刻有学生又提出“招”也是招商银行的招,还有的学生想到把“展昭”的昭去掉日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招呼的招。我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出了“昭”这个与本课无关的新字,评价道:“从人名也能认字,真棒!谢谢你,又帮我们多认识了一个新字。”不但发挥了自主性,创造力也得以很好地体现。这些识字方法是通过多节语文课的多次探究,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来的。在掌握了这些识字方法后,他们有能力独立识记本课的十

6、一个生字,教师没有必要再逐字分析字形,一步一步地去教了。如果那样做,反而会遏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遏制了课堂新因素的生成,使语文课堂的开放成为纸上谈兵。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北师大实验教材总编郑国民教授,曾经阐述过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在课堂提问中,这个问题本身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能激发孩子的思考;第二,具有开放性,提出的问题,要让孩子能够从各个思维的角度和方向寻找答案;第三,总是能引起思维的兴趣,有引起对话的魅力,就是孩子和问题的对话,同时孩子与孩子之间、教师之间引起对话。从教材的改编也不难看出,每篇课文后面的提问由原来的三、四个削减为现在的一个,问题的

7、设计也相当精心。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的每一次提问都具有一定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性。如《雨铃铛》一课的课堂提问,教材原设计的是“你觉得雨声还像什么”。试讲过程中,我发现这个问题学生回答相当困难,思维很受局限。于是,我大胆突破教材,舍弃了教材中的问题设计,而换成了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读了这首儿歌,你了解到什么或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雨的声音是沙沙响,沙沙响。”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