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厚语文学养提高教学艺术

丰厚语文学养提高教学艺术

ID:28057334

大小:99.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2-07

丰厚语文学养提高教学艺术_第1页
丰厚语文学养提高教学艺术_第2页
丰厚语文学养提高教学艺术_第3页
丰厚语文学养提高教学艺术_第4页
丰厚语文学养提高教学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丰厚语文学养提高教学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丰厚语文学养提高教学艺术朱昌元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兼高中语文教研员(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硕士导师)n探讨:n一、宽厚学养的获得n二、教学艺术的追求n一、宽厚学养的获得n(一)读书的作用成人、成材、成家n成人: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左传》)n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韩愈《符读书城南》)n成材:读书“从浅近方面说,是要增加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预备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材;从远大方面说,是要精研学理,对于社会、国家和人类作最有价值的贡献”。(《蔡元培教

2、育论集》)n成家:国学大师:王国维、季羡林……学名师:于漪、钱梦龙……n成人、成材、成家三者是统一的、复合的。.---n(二)读书的境界n1.以书为师n被动接受—→仰视n2.以书为友n对话解惑—→平视n3.以书为敌n质疑评判—→审视n对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质疑n有关阿房宫的传统看法:n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杜牧《阿房宫赋》)n项羽火烧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n“二重证据法”:考古;史籍记载n考古:在阿房宫旧址用洛阳铲勘察n典籍: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史记·

3、秦始皇本纪》)复起阿房,未成而亡(《汉书·五行志》)n结论:阿房宫没有建成;项羽没有火烧阿房宫。n对李煜《虞美人》“朱颜”注释的质疑: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n注释: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n我的看法:“朱颜”这里不是指代南唐的宫女,而是李煜自己。n证据:n内证:n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李煜《破阵子》)n“沈腰潘鬓消磨”是“朱颜改”的真实而形象的注脚。n外证:n蜀道之

4、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李白《蜀道难》)n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n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秦观《千秋岁》)n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王安石《壬辰寒食》)n(三)教学的素养n夏丏尊谈李叔同:“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

5、好比一尊佛像,有光,故能令人敬仰。”(丰子恺《悼夏丏尊先生》)n读与教材有关的书:直接的、间接的n直接:读出自己的心得、读出个性化理解.---n于漪:“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绝不做教学参考资料照搬照抄的人,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于漪语文教育论集·难在自我塑造》)n间接:于漪《文学中的狐》《以猿猴调侃人》《李广与程不识》《诗文中的“东南西北”》《“算博士”》等(见《于漪语文教育论集》)n读与教材“无关”的书:壮游天下,行万里路。n有人说“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不是没有道理的。n与有

6、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n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中最令人震撼的是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n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

7、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n例举教学案例:n教学片断1:n翦伯赞《内蒙访古》:“昭君和亲”教学n讲到了“在大青山下”的青冢,讲到了昭君出塞和亲,我轻轻地按下了录放机的按钮,顿时,华彦钧(瞎子阿炳)的琵琶曲《昭君出塞》在教室里回响起来,同学们渐渐沉浸到了旋律、节奏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n一曲终了,我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

8、,小黑板上抄着如下诗文:n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唐·戎煜《咏史》)n和亲自古非长策,谁与朝家共此忧?(陆游《估客有自蔡州来者,感怅弥日》)n……我们的有些乐观的爱国者也许反而欣然色喜,以为他们将要开始被中国同化了罢。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今人还用子女玉帛为作奴的贽敬,又美其名曰“同化”。(鲁迅《灯下漫笔》)n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