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052467
大小:3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8
《浅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宜城市鄢城办事处窑湾小学刘敏代胜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的教学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接受与认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等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并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通过精心备课,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加强师生互动等活动,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词: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如果从夸美纽斯数起,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优越性已为人们
2、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虽然不可能找到固定的模式,但是通过精心备课,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加强师生互动等活动,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精心备课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漫漫三尺讲台路,白笔黑板写春秋。自从我们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备课、.---上课就和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教师的生命因学生而精彩、教师的生活因教学而充实。我们永远是用昨天的知识,面对今天的学生,培养明天的人才。怎样
3、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教师的任务呢?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这两个字:备课。说到备课,真的是老掉牙的两个字,有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可是真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真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能力,就不能不重视备课这个环节。我们都上过无数节课,有时会感觉一堂课上的轻松愉快,教师教的愉快,学生学得高兴。为什么?因为我们备好课了,心中有数了。不备课能不能上课?也能上!这点知识还不好讲吗?小孩子还不好糊弄吗?可是课堂上会怎样?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干瘪苍白,教师的思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么教都觉得内容冗长乏味,怎么上都不提情绪,更别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什么?不言而喻。那么怎样备好课呢
4、?备课是“在享受中获取,在获取中享受。”备课=集体智慧+个人风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会.---越少。我们上课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做的不是先去查阅教参,翻看教案。怎么做?首先是要自己思考文章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对教材要有自己的整体把握,知识重点、难点的剖析,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可以解决?哪些知识需要同学的合作解决?哪些知识需要老师的讲解和帮助?明确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突破?学生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降低教学的层次,让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然后,才是参考教学用书看
5、参考书上的重点、难点是怎样的。结合教参修正自己的备课思路。其三才是参考别人的教案,把别人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自己的备课思路相比照,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最终完善自己的备课。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们遇到新的教学内容便能够很快的理清文章的脉络,形成自己的思路,逐步做到游刃有余,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后落实到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必须熟悉,备课的过程亦如画画,“胸中有竹,方能画竹”。备课的过程也就是了解画画中物象、意象形成的过程。只有这样上课才能更好地由“关注我怎么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转变,也就是新课改的“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我们的视点才能更好的落实到
6、学生身上,占据我们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才能促进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真正培养能力,才能更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每一个教师教育技巧的高峰。要提高教学质量,更要对学生负责。所以要认真备好课。二、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能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那么,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感受数学教师的魅力。教师的人格力量和教学艺术是教师魅力产生的根本。“亲其师,信其道”,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更能赢得学生的尊
7、敬与喜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2、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趣题的讲解、设计的新颖、成功的体验等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课前精心预设教学过程,学生才会乐学、好学。3、感受数学知识的本身的魅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就应具备对数学美的感受、捕捉和创造能力,并带着自己对数学美的感悟走进课堂、走近孩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不仅在形式(如对称、简洁、协调等),更美在内涵(数学文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