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8013052
大小:6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7
《老年病人血液透析127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老年病人血液透析127例分析李可荣(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广东信宜525300)【摘要】目的为了提高透析质量,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命。方法我们采用了诱导秀析疗法,维持透析时降低透析超滤,增加钠浓度,增加透析频率等措施,对木院2003年・2012年间127例老年患者进行观察。结果心力衰竭的发牛率为8.3%,心律失常为15.2%,心绞痛为4.1%,失衡综合征为8.2%,低血压为5.3%。结论患者并发症少,尿毒症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老年病人血液透析【中图分类号】R4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
2、-0199-01血液透析是一种较安全、易行、应用广泛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为了提高透析质量,我院采用诱导透析疗法,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10年间共收治60岁以上病人127例,其中男76例,女51例,年龄最大93岁,平均74.26岁。慢性肾炎31例,高血压肾病41例,糖尿病肾病32例,梗阻性肾病18例,痛风性肾病3例,多囊肾2例。1.2透析指标⑴SCr>650umol/l,BUN>26mmol/l,(2)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无缓解者。(3)有合并急性心衰或心衰无法纠正者。(4)高钾血症。(5)难治性酸中毒。⑹尿
3、毒脑病。⑺少尿超过2天。1.3方法木组病人动静脉内痿者58例,长期导管13例,临时导管16例,直接穿剌40例。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死亡率,木组病人均采用诱导透析疗法①进行透析。使用日木东丽321、东丽8000、德国费森尤斯4008B型、贝朗爱墩透析机,采用碳酸盐透析法,血流量在150—18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钠浓度在138—148mmol/l,超滤量小于体重6%,同时还根据患者的尿量、进餐量、血压、水肿程度来决定实际超滤量,超滤率小于500ml/ho透析过程中严密监测病人的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等生命体征以及神志的变化。经赏询问病人自觉情况。如
4、有不适立即处理。1.4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处理(1)高血压并心力衰竭的给予心痛定10mg舌下含服,增加超滤率,降低血流量(150ml/min),对于心率快者给予西地兰0.2mg,缓慢静肪注射,1小时后心衰症状缓解。(2)对频发性房性早搏患者采用高钠透析,在1—2小吋症状消失。室性早搏患者根据其心功能情况按内科常规处理。(3)心绞痛患者大多数是由于血下降诱发,如果症状明显,给予止痛对症治疗,低血压给予50%GS100ml静脉注射(透析管路注入)。(4)其他并发症按透析并发症常规处理。2结果本组病人出理高血压并心衰12例,心律失常18例(房性早搏12例、室性早搏6例),开始透析2小吋出
5、现心绞痛5例,低血压13例,透析性头痛3例,失衡综合征7例。3讨论老年人心血管并发症多,动脉硬化多见,心脏贮备能力差,一些诱因容易诱发心衰,所以多主张肾衰患者提前做好血管通路的准备,在进入尿毒症期尽早开始透析,防止并发症发生。血液透析增加了心血管的不稳定性,容易诱发各种心脏并发症,如何减少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心脏并发症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早期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可以减少心衰、心脏扩大的发生率,避免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治疗心衰除控制血压外严格控制水量各充分透析仍是关键。本院127例病人中,高血压并心衰12例,心律失常18例(房性早搏12例、室性早搏6例),开始透析2小吋出现
6、心绞痛5例,低血压13例,v透析性头痛3例,失衡综合征7例。应用诱导透析疗法,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病人大多数存在动脉硬化,血管调节功能失常,不能适应透析中水和溶质的急剧变化对血液动力学产生的影响,导致出现低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衰。随着年龄的增长,抗感染能力的下降,加上透析造成氨基酸及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营养状况下降,老年血透患者容易招致感染。在透析过和中内科综合治疗是不能忽视的。参考文献⑴张利;陈香美;申力军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04)[2]KalantarZadehK;lkizlerTA;BlockGMainutr
7、ition-inflammationcomplexsyndromeindialysispatients:causesandconsequences[夕卜文期干U]2003(05)doi:10.1016/j.ajkd.2003.07.016[3]王文荣•李秋芬•胡日红•郭晶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1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