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67556
大小:6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7
《芍倍注射液治疗痔、混合痔的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芍倍注射液治疗痔、混合痔的临床研究王勇1金玉善2(1大庆油田总院集团庆虹桥医院163712;2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让北医院163114)痔发病者较多,有“十人九痔”说法,是成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国内有报道称,肛门直肠疾病发病率占59.1%,而其中痔的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的87.25%»]。痔的治疗方法多样,如保守疗法、手术疗法、注射治疗等。注射治疗由于其所使用的药物的不同,产生的效果及并发症等有所不同。我科2009年1月〜2009年10月采用卫生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主任安阿教授发明的国家二类痔疮新药“芍倍注射液”,以“安氏疗法”治疗各期内痔、静脉曲张型混合痔10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
2、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6例中,男,70例,女3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48±3.6岁。1期内痔6例,II期内痔17例,III期内痔29例,静脉曲张型混合痔54例。诊断标准符合2002年9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修订的《痔疮诊治暂行标准》中内痔、混合痔的诊断标准。1.2治疗方法1.2.1药物用“芍倍注射液”,由河南合力达(信阳)有限药品公司生产,该药系卫牛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主任安阿h研制,获国家专利,是治疗痔疮国家II类新药。(国药准字20030036)o1.2.2麻醉方法术前患者正常饮食,排空大便,取侧卧位,肛门皮肤
3、常规消毒,以碘伏棉球消毒肛管及齿线附近粘膜,嘱患者屏气作排便动作,采用“安氏疗法”的独到麻醉方法,在截石位齿线下缘3、6、9占位置进针,将麻药呈扇形注射达内痔基底部的内括约肌和肛提肌,因齿线下缘肛管不仅对痛觉相对迟钝,且此进针还可以避开神经丰富的肛门皮肤和肛门外括约肌,从而避免麻醉进针引起的剧痛。该方法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麻醉效果,避免手术造成的疼痛,肛门坠胀,便意感,尿潴留,并能使肛管松弛充分,便于手术操作,同吋还使麻药用量减少,避免出现头晕、呕吐、虚脫等中毒反应。此外由于外括约肌没麻醉,可防止因肛门过度松弛致注射后痔核脱岀、嵌顿、水肿等。1.2.3治疗方法术前便后清洗肛门及肛周皮肤、备皮。
4、取右侧卧位,碘酊、酒精消毒肛门及肛周,不能冋纳肛门的III期内痔和混合痔的痔核用l‰的新洁尔灭液或碘伏消毒;常规铺单。0.5%利多卡因液肛周局部浸润麻醉。肛门松弛后用肛镜打开肛门,仔细观察了解痔核数量、大小、性质、分布等情况及是否合并直肠粘膜松弛,以便确定每个痔核注射的部位、深浅、进针角度、药量等。用l‰新洁尔灭或碘伏消毒肛管及直肠下端两次,在直肠腔上端放置1〜2个干棉球;将芍倍注射液与0.5%利多卡因按1:1比例稀释,用带5号长针头的5ml注射器抽取该芍倍稀释液准备注射。注射方法遵循“十六字原则”一先小后大、见痔进针、退针给药、饱满为度。先小后大即先从相对较小的
5、痔核开始注射,以防止大痔核注射后遗漏小痔核;见痔进针即进针选择内痔表面粘膜的中心点或稍偏下的部位;退针给药即进针遇肌性抵抗后缓慢退针给药;饱满为度即痔核注药后均匀饱满、充盈、粘膜颜色变浅。II、III期内痔及混合痔除痔核注射外应加注3个母痔区痔核与齿线之间的洞状静脉区,量约2〜3ml。伴有痔上直肠粘膜松弛者,在松弛粘膜区注射芍倍稀释液2〜3ml。术毕,肛门处敷料包扎,“丁”字带固定。1.3疗效标准①痊愈:自觉症状消矢便后无出血,无痔核脱出,肛门镜检查见内痔萎缩,肛管平滑;②基本痊愈:无明显自觉症状,无便血,无痔核脱出,但肛门镜仍可见痔核存在或比原来稍缩小;③好转:便时有少量出血或轻度肿物脱出
6、,但能自行还纳,肛门镜下仍可见突起的痔核;④无效:与治疗前无任何变化。2结果该组病例的疗效情况见表表1106例各期内痔及混合痔疗效统计3讨论内痔、混合痔是肛肠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2],目前治疗方法很多,大体可分为保守疗法、手术疗法(包括一些物理疗法)、注射疗法。各有优缺点,保守疗法只能短暂改善临床症状,不能去除病灶;手术疗法病灶去除相对彻底,短期治愈率较高,但痛苦大,疗程长,存在出血、感染、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及后遗症风险;注射疗法,既往所用药物为硬化剂或坏死剂,注射后与手术疗法比较虽痛苦小、疗程短,但仍可能发生坏死大出血、肛门直肠狭窄等合并症或后遗症。李雨农[3]等对便化剂“消痔灵”注射所
7、致大出血及肛门直肠狭窄的情况,均作过详细的论述及报道。芍倍注射液是根据祖国医学“酸可收敛可固脱”的理论,参考了现代医学对痔的形成研究观点,用中草药提纯制成,并获取国家专利的药物。其药物具有抑菌消炎、活血化淤、收敛固涩之效,药物本身无毒副作用,是一种新型的萎缩剂,具有痛苦小、疗程短、显效快的特点。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安徽、河南等三甲医院已作临床应用多年,取得较好效果。2004年被卫生部批准作为“面向农村和基层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