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31169
大小:55.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崔国杰(永年县姚寨总校河北永年057150)1.知人论世,具体分析大家知道,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从各种各样的作品节选、改造而来的,所以,解读课文首先要以一位读者的身份把课文当作一篇作品来读。哪怕这篇文章面世距离现在仅仅是几天或几年,文章所提供的实际上已经是曾经发生并经作者以文字符号描述出来的信息。故而,解读课文时必然要根据成书时符号的意义来解释作者的用语、文体,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去确定作者的创作意图,再现作者描述的事物的原貌。人们通常所说的读文章要知人论世,就是这个道理。就拿这首小令来说吧,它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黄沙岭道上写的几
2、篇作品之一。宋孝宗淳熙八年冬,词人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弹劾以致罢官后,就开始在上饶家居,一直住了十五年左右。词人有机会充分领略黄沙道上的风物之胜。词人一生始终关心宋王朝的恢复大业,但由于官场的失意,作者的心中既有许多无奈,乂有几分闲适与超脱。再加上当时的上饶地区远离抗金前线,故而这一时期少有的那一份和乐、宁静的氛围,便自然而然地感染了壮志难酬、被迫归隐的作者,他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摹了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辛弃疾是南宋一位杰出的豪放派词人。他的风格以沉雄激越著称。但人生道路既然多歧,作
3、家的巨大艺术熔炉又丰富多彩,这就必然出现卓越作家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既有其主调而乂有其变调的风格。因此辛弃疾在慷慨纵横之外,还有其淡薄潇洒的一面。这首《丙江月》就能很好体现辛弃疾部分写景词中清新俊逸和绰约自我的风格。《课标》针对第三学段的诗歌教学提出了“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的要求。所以,结合这篇课文的兵体情况,让学生大体了解作者的生平,把握作品的写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1.揣摩词句,抓住关键《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中理解词句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
4、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冇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那么,结合这篇课文,如何把握呢?先来看课文上半阕开头的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这里的风、月、蝉、鹊都是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把这些夜间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惊鹊”和“鸣蝉”两句都有动中寓静之妙。它们沐浴在“半夜”“明月”的清辉中。上半阕的三、四两句,摄取的空间是由高而低,转为对田野的刻画。稻花飘香的“香”固然点明稻花盛开,也说明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此吋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真是喷薄而出不可遏止了。这些不正是落实《课标》
5、提出的“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冇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要求的范例吗?再来看下阕的四句。作者采用了白描手法,直书其景,洒脱却又沉稳地描写了黄沙岭上的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更策应着上片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屋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出现在眼前了。可以说,这是又一处落实《课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
6、会其表达效果”要求的绝好教学资源。2.弄清结构,凸出特色说到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问题结构,即文章体裁所带来的特冇形式;二是思想内容结构,即构成这篇文章主题思想内容的逻辑关系;三是艺术形式结构,即通过形象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组合方式。关注课本体裁的形式结构。所谓“体裁”,就是“样式”。一篇课文的“样式”常常是决定内容的重要条件。世界上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决定内容,形式往往能够反作用于内容,影响内容。我们说,“课标”之所以在1至6年级三个学段,分列了对浅进童话、语言、故事、叙事性作品、诗
7、歌、说明文等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要求,这恐怕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在解读教材吋,一定要考虑课文体裁这一因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词中的小令。按词律,全篇可以分成上下两个半阕。课文固有的“样式”注定了它的上、下阕之间必然会留有一段“空白”,而空白恰恰就是读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推理的空间。在这首词中,如果说上半阕还并非寥廓夏景的描述,那么下片就显然以波澜变幻、由于上片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片开头,就需要树立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我们说,上、下两个半阕之间的“空白”,这像是专门为作者的“摄影机”留下的移动机位的停顿和时间,它让作者从
8、容不迫地将立足点移动到早己临近的那个耳熟能详的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进而环绕四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