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28126
大小:57.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7
《浅析美术欣赏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美术欣赏教学王红梅(林甸技工学校,黑龙江大庆166300)摘要:美学能够启迪人的智慧,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美术欣赏是美术创作乃至美术传播的最终目的。木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制约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因素及解决措施,以促进美术教学。关键词:美术欣赏;趣味性;创造精祌;领悟作品内涵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木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博引广论,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
2、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那么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未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笔者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欣赏的基木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解说型的美术欣赏
3、教学是最常见的。但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自由型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吋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最理想,但是很可能导致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二、教师要
4、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应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冇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奋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奋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奋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冇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
5、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只冇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J,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
6、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这样也改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1.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吋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冇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
7、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吋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宄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参考文献:[1】刘秦.发挥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寓教于乐”作用[儿皖西学院学
8、报,2000,(01).[2】赵耀庆.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闲惑[」].中国美术教育,1996,(0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