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914931
大小:61.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7
《栽培方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栽培方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探究摘要:玉米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世界上,中国是玉米生产第二大国,而东北地区是全中国最大的玉米生产基地,是中国唯一可以媲美美国的大面积实行大型机械化的农业成产方式相类比的地区。但近年来,中国黑土地资源流失严重,其产量和品质大不如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栽培方式等其他方面增大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关键词:栽培方式;玉米;产量;品质影响东北地区幅员广阔,地大物博,适合大规模集中作业,而东北玉米因为东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其品种和营养价值一直在全国遥遥领先,霉变差、质量稳成为东北玉米的特点。玉米作为粗粮,对最近讲究粗粮营养的我们有很重要的作用。近几
2、年玉米的产量下降和玉米的籽粒含水量高,因此研究人员不仅在保护黑土地的基础上保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且争取在栽培方式上有所创新,以在其产量和品质上得到突破。1研究的材料和方法1.1试验地选在东北某大学的试验基地,试验地地势平坦,黑土壤,中上等肥力,面积4000m2,前作番茄,海拔1230m左右,光、热、水、气条件良好。1.2试验品种提供实验的品种为顺单6号、白鹤、沈单16。1.3试验设计田间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种植方式,将试验用地分为“局部静作穴播”区和“大小行”,副区为种植密度,每个种植区设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低、中、高。种植方法为整地、选种、播种、施肥、间苗。播种行的行宽为80〜90
3、cm,每播种行中,三个穴为一种植组,组距为28〜35cm,穴距每种植组中,穴距2〜4cm,单穴单株。1.4试验品种的施肥玉米生长阶段的不同阶段,需要肥料的数量和比例不同,苗期需要施的肥很少,大约能占整个成长阶段的需要肥料的总量的2%,抽穗期需要的肥料是整个成长阶段的最大量,大约会占85%,这个时期,是玉米施肥的高峰期,需要做到是施肥合理适当,即底肥、种肥、追肥结合;氮肥、磷肥、钾肥结合;农肥、化肥、生物菌肥结合。1.5数据处理平均面积指数、平均净同化率、平均作物生产率、Logistic方程。2研究的结果和分析2.1不同的栽培方式对玉米的光合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不同的栽培方式及密度条
4、件下,玉米叶面积发展动态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变化。拔节以前,对玉米苗进行的不同的密度处理,叶面积差别不算太明显,基本相似,但处理间叶面积变化仍存在一定差异。玉米的群体变化随着生长期的进展呈现出相应的变化,拔节后叶的面积增长加快,当玉米迗到抽雄开花期时,叶面积迗到最大,并持续到蜡熟期,蜡熟期后叶面积衰减的速度较快。在不同的栽培方式下,单株玉米的叶面积的基本上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衰玉米的不同栽培方式下的籽粒产量和品质的测定表明:不同种植密度直接影响了籽粒的产量和品质。密度和产量的关系为:Y=4142.7X〜318.9X2。由此可见,我们在种植玉米的时候,合理密植可以使叶面积指数发展合理的动态指数
5、,减少光反射和光阻挡,增加玉米叶对光的截获和吸收,全部叶片能全暴漏在合理的光补偿点下,能较广大地进行光合作用,能制造更多和更丰富的有机物质,提高光的利用效率。总之,种植者可以适当地增加玉米苗的种植密度,但是仅仅是适当,在增加密度的同时,玉米的光合作用也相应地降低,通过相应的计算和分析,我们可以设定根据玉米的品种特性、生产条件、自然条件而定的密度大小来综合平衡,进而确定适宜的行株距,从而迗到产量和品质的最优化。2.2不同的栽培方式对玉米的物质积累的影响根据结果分析,在其他变量的相同下,不同的栽培方式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表现出现象相似的规律化变化,用Logistic方程拟合,就能达到极为显
6、著的水平。大垄双行的栽培方式无论单株干物重还是单位面积群体干重都相应的高于小垄栽培处理,这就为提高经济的产量奠定了基础。玉米从授粉到成熟,随着籽粒的成长发育进程,籽粒的干重增长呈S形曲线变化,籽粒干重与授粉后天数的关系也可以用Logistic方程拟合。玉米的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呈单峰曲线变化。玉米的干物质的积累速度在不同的种植方式下,在生长前期和后期较低,中期较高。干物质积累的最大峰值出现的时期随着不同的栽培方式不同,且在不同的品种中出现了相似的规律。3结束语玉米的生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和品质不尽人意,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生产具有提高产量和改
7、善品质两个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有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下,研究栽培方式对玉米产量高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重视玉米的熟期和品质,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植株光合作用,取得显著的高产、质佳的效果。参考文献[1]薛吉全,张仁和,马国胜,等.种植密度、氮肥和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6).[2]王敬亚,齐华,梁耀,等.种植方式对春玉米光和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9,17(5):11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