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896162
大小:63.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6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影像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影像诊断【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肺透明膜(HMD)的X线平片,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死亡病历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影像特征并评价,不同影像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X线平片5例,3例行CT检查。结果:新生儿透明膜病(HMD)X线平片表现较特异:(1)毛玻璃样改变;(2)支气管充气征;(3)白肺:整个肺野呈白色,CT显示,两肺透亮度普遍下降,其中可见网点状阴影和囊包样透亮区。结论:动态拍摄X线胸片有助于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CT对该病具有一定鉴别诊断,有价值。【关键词】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影像诊断【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2、1004—7484(2013)10-0790-01新生儿肺透明病(HMD),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呼气未肺泡萎缩,致使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主要见于早产儿,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胎龄37周者60次/分),发绀、鼻扇,吸气性三凹征和明显的呼气呻吟。5例行上海中科高频床边摄片,其中一例使用,德国西门子单片螺旋CT,扫描层厚层距5mm/5画。2结果2.1X线平片表现其中2例胸片示,两肺呈普遍性透过度降低,可见弥漫性均匀一致的细颗粒(肺泡不张)网状影,两肺降低透亮度内可见呈树枝状充气的支气管阴影。3例胸片显示:两肺透亮度减低,心影纵隔及横隔轮廓模糊不清,
3、支气管充气征更为显著。CT表现是:1例行CT检查,两肺透亮度减低,可见网点状及囊状透亮区,心脏略增大,未见胸腔积液[1]。3讨论3.1肺透明膜病(HMD)的发病机制表面活性物质(PS)是由肺泡II型上皮细胞分泌,其成份为糖5%,蛋白质5%-10%,脂类85%-90%,脂类中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是超表面活性样的重要物质。表面活性物质(PS)中可与磷脂结合的蛋白质乐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包括SP-A、SP-B、SP-C和SP-D,利于PS分布并可增加其表面活性作用,PS于孕18-20周开始产生,缓慢增加,35-36周达肺成熟水平。PS覆盖在肺泡表面,可降低其表面张力,防止
4、呼气未肺泡萎缩,保持功能残气量,稳定肺泡内压,减少液自毛细血管向肺泡渗出,早产是PS不足或缺乏的最主要因素,此外PS的合成受体液PH值,体温肺流量和激素的影响,因此,围生期窒息,低体温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母亲低血压所致的胎儿血容量减少以及IDM由于其血中高浓度胰岛素能拮抗肾上腺皮质激素对PS合成的促进作用等,均可诱发HMD,由于PS不足或缺乏,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呼气未保持功能残气量明显减少,肺泡萎缩,肺顺应性降低,吸气时做功增加,并且肺泡难以充分扩张,潮气量和肺通气量减少,导致C02滞留(呼吸性酸中毒)。由于肺泡通气量减少,而肺泡血流相对正常,通气/血流值降低,引起缺氧,
5、进而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缺氧化混合性酸中毒,使肺毛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漏出,肺间质水肿和纤维蛋白沉着于肺泡内表面形成嗜伊红透明膜,使气体弥散障碍,加重缺氧和酸中毒,进而抑制PS合成,形成恶性循环,重者也可发生持续肺功脉高压。3.2临床表现出生时多正常,生后2-6小时(严重者生后即刻),出现呼吸窘迫,表现为呼吸急促(〉60次/分),发绀,鼻扇,吸气性三凹征和明显的呼气呻吟。呼气呻吟是机体保护性反应,呼气时声门不完全开放,使肺内气体潴留,防止肺泡萎缩,呼吸窘迫呈进行性加重是本病特点。3.3肺透明膜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肺透明膜病的典型的临床表现和X线胸片不难确诊[2],应与以下
6、疾病鉴别。湿肺也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多见于足月儿,为自眼性疾病,系淋巴或/和静脉吸收肺液功能暂时低下,使其积留淋巴管,静脉,间质,叶间胸膜和肺泡等处影像气体交换,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增快(〉60次/分),但吃奶佳,哭声响亮及反应好,重者也可有发绀和呻吟等,听诊呼吸音减低,可有湿罗音,X线胸片显示肺气肿,肺门纹理增粗和斑点状云雾影,常见叶间积液,对症治疗即可。CT表现两肺纹理增粗模糊,两肺见大小不等小片叶密度增高影,心影未见异常,两侧叶间胸膜增厚,伴少量胸腔积液,一般人3天症状缓解消失。小儿纵隔内脂肪较少[3],大血管、气管、食管分界不清,淋巴腺大小不易识别,由于小儿至
7、年龄小,配合差,故主张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尖服镇静剂后进行检查,多排螺旋CT使用为肺部疾病多,诊断提供巨大帮助,容量重建,三位重建等后处理技术的发展,更是为临床和影像科医生提供了精彩的图片,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患儿的辐射量是每个放射一个标准的参数。参考文献:[1]李松年.唐光健主编现代全身CT诊断学[M].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孔庆德.临床X线诊断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