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882867
大小:7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6
《汉语中的羡余现象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汉语中的羡余现象初探语言中的羡余现象是指语言形式超过了所表意义的需要,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这种语用现象在任何语言中都普遍存在。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羡余信息(剩余信息)指超过传递最少需要量的信息量。羡余信息,在语言中表现为羡余成分,在己经满足了传递最少需要量的条件下再行出现的语言成分,就是羡余成分。比如,“差一点儿摔倒”这一语言形式已经传递了最少需要量,那么,在这种条件下,再行出现“没”(“差一点没摔倒”),这个“没”就是羡余成分。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修改语病是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话病项目就是语言成分冗余。例如:(1)南北气温相
2、差悬殊。在这个典型的病句中,“悬殊”一词本來的意思为“相差很远”,已经包含了“相差”的意思,所以两者只能取其一,不必冋时使用,否则便违背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但是若要仔细观察,在许多名家名篇中,语言的羡余现象也是不乏其例,如:(2)游览者來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的。(叶圣陶《苏州园林》)(3)薛蟠忙“嗳哟”叫道:“好老爷!饶了我这没眼睛的瞎子S!从今以后我敬你怕你了!”(《红楼梦》第48回)在这些经典篇章中,肯定是不会出现一些低级的语病的,那么,相对于例(1),它们之间肯定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语言中的羡余现象并不都是不好的和不必要的。
3、对于语言的羡余现象,我们应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千多年前荀子的《正名篇》屮的“名无故宜”“名无故实”的思想,早已告诉我们,语言的本质实际就是一种约定俗成。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都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是人为的而不是天经地义的。语言中有些羡余现象就是由于经常使用并且己经被群众习惯而成为一种思维和言语的定势,甚至于如果我们不仔细思考的话还经常会忽略了这还是一种羡余现象。举例如下:(4)这是介乎于电台播音员和电影演员之间的特殊工作。(5)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大约一度左右。(6)所以有时候,以为是永诀。却意外地又得相聚。(14若《顺生论》)⑺发挥什么?无非是自己愤世嫉俗
4、,甘心众人皆醉我独醒。(向若《负暄三话》)在例(4)中,“乎”和“于”同义,例(5)中,“大约”和“左右”也是重复使用。例(6)例(7)中,“为”有“是”的意思,“非”即“不是”,已有判断作用,所以“以为”“无非”后加“是”便是重言。从科学的语言分析的角度,好像应该和例(1)一样被当作病句修改,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尽管关于这个问题也己经有了争论,但是与此同时,恐怕连争论者自己都仍然在使用这些言语。赵元任先生在讲到语言的法律时说:“大凡一个法律,它行不行得通。是要看这个法律得不得民意。”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语言习惯的问题。而判断一种语言现象(特别是有争议的)是否已
5、经为大众所接受,却不能只凭我们的主观臆测,而是要借助于在充分的语料占有基础上的对于该语言现象的使用频率的科学统计。同时,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眼中的语言的“正误”可能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所以对于羡余现象的分析也耍与时俱进。语言中的羡余现象有的还与人们使用语言时的审美观念有关,具体包括音节对称、修辞需要等等。(8)人们举着鲜花夹道欢迎着凯旋归来的战士。(9)中国女足胜利凯旋。(10)伯邑考挥泪辞别众人后,便和随从上路启程,太颠将军护驾,妻子姬娘坚持送至十里长亭。(杨力《千古王朝》,《文摘报》2001年7月5口第五版)(11)这位世纪老人亲眼目睹
6、了世纪之交祖国发生的巨变。在(8)(9)中,“凯旋”的“凯”是“胜利”的意思,“旋”是“归來”的意思,而“凯旋归来”屮“旋”与“归来”意义重合,“胜利凯旋”屮,“胜利”与“凯”意义也重合。同理。(10)(11)中的“上路启程”“亲眼目睹”也都存在着羡余的成分。汉语中的成语多为四字格,四个音节往往抑扬顿挫,给人一种韵律美。所以在我们的行文中。也往往仿拟一些四字短语,以求达到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和音节上的韵律感。(12)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诗》)此例连用七个比喻,所传递的信息是相同的,都表达了水流迅驰的意思
7、。如果从这七个比喻中任选一个也能传递同样的信息,其余六个都是羡余成分,但是它们却同时构成了铺排的修辞手法,是语言传递的信息变得更为具体、形象并且富于美感。从而使人易于接受也乐于接收,即符合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再如:(8)知一脔之味,一鼎之调。(《察今》)(9)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10)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从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从词组。分句再到语段。其屮都可以出现羡余,这也正印证了荀子在《正名篇》中所说的“单足以喻则单
8、,单不足以喻则兼”。在古人的作品当中,我们时常可以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