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会阴切口缝合方法的临床观察分析

改良式会阴切口缝合方法的临床观察分析

ID:27880105

大小:70.4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6

改良式会阴切口缝合方法的临床观察分析_第1页
改良式会阴切口缝合方法的临床观察分析_第2页
改良式会阴切口缝合方法的临床观察分析_第3页
改良式会阴切口缝合方法的临床观察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改良式会阴切口缝合方法的临床观察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改良式会阴切口缝合方法的临床观察分析龙玉(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妇产科211800)【摘要】目的探讨会阴切开术传统缝合法和皮内连续缝合法的特点、优越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01月至2011年06月我院采用会阴侧切术分娩产妇行传统法缝合205例,以及同期行皮内连续缝合法205例对照,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两组缝合时间、疼痛程度及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皮内缝合法操作简单、缝合时间短、疼痛程度轻、愈合快、切口美观、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会阴切口缝合方法愈合情况【中图分类号

2、】R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194-01随着人们牛.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维权意识的增强,产妇及家属对产科工作质量和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采用更好更新的助产技术为产妇提供更好更人性化的服务,不仅满足其生理需要,更要满足其心理需求,减少产妇的疼痛是我们永无止境的追求[1]。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良助产技术。现将会阴切U缝合的两种方法比较,其利弊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01月至2011年06月行会阴侧切助娩的初产妇205例,行传统缝合法及皮内缝合法的各205例,产妇年龄19

3、岁〜34岁,孕周37周〜41周,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050g,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会阴条件、新生儿体重及孕产次均无显著差异性。1.2方法:麻醉方法都釆用阴部祌经阻滞及局部浸润麻醉[2]。阴道黏膜缝合用采用中号圆针,“0”号肠线,有阴道黏膜切口上方0.5cm开始,间断缝合直达处女膜缘。p1.2.1传统缝合法(A组):肌层及皮下脂肪,用“0”号肠线间断缝合,严密止血不留无效腔,但缝合不宜过紧,务求对合整齐,注意解剖层次。皮肤层用三角针“1”号丝线间断缝合,缝合中松紧适宜,每针针距约lcm。1.2.2皮内缝合法(B组):肌层及皮下脂肪,用“0”号肠线间断缝合,松紧适宜

4、,每针针距约lcm,尽量贴近皮缘,不留死腔,缝合对齐,松紧适宜。过紧易致水肿影响愈合。皮肤层则以“4”号肠线从切UI顶端开始第一针经皮内缝合打结,行皮内连续缝合至阴道口,不要穿透皮肤,针距约为0.3cm〜0.5cm,两侧缝合距离相同,并轻轻拉合,使其对合良好、松紧适宜、表面平整,并于阴道黏膜下打结。2、结果2.1两种缝合法术中出血量、缝合时间及术后的疼痛程度如下表:组别例数缝合吋间术中出血疼痛程度重度中度轻度A组205例B组205例30分钟45毫升28例45例132例22分钟30毫升15例33例157例从此表可以看出皮内缝合法缝合吋间与术中出血均较传统缝合法少,

5、II术后切口疼痛感较轻。2.2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比较如下表:组别愈合良好例%愈合不良硬结例%表皮部分裂开例%切口感染A组168例(81.95%)25例(12.20%)8例(3.90%)4例(1.95%)B组187例(91.22%)11例(5.37%)4例(1.95%)3例(1.46%)由此可见皮内缝合术后愈合情况良好,不良反应少。3、讨论从两种缝合术术中及术后观察得出结果,传统缝合法术中缝合吋间相对较长,切U暴露吋间长术后感染机会也随之增加,缝合吋线结过多过大不利于吸收,影响切U愈合,缝合过松组织张力大易致对合不良,缝合过紧则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致组织水肿,

6、恢复期间切口牵拉痛明显,产妇多因疼痛而不愿活动影响产后恢复,同吋需拆线增加了产妇的痛苦,住院吋间相对较长,一般为4〜5天。与之相比,皮内缝合法切U内无残留线结,减轻了术后吸收痛,皮肤对合整齐,减少了切口裂开及感染的发生率,避免了缝合过紧而致的组织水。皮肤表面无针眼,切U平整线形愈合不留疤痕,满足了产妇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使其乐于接受,同吋无需拆线避免了拆线痛,缩短了住院吋间,一般为3天,减轻了经济负担,II术后活动不受限,告知产妇切口不易裂开,解除思想顾虑,鼓励其适当运动,有利于术后康复。由此看出皮内缝合法优于传统缝合法,也得到产妇及临床的认可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

7、献[1】程建萍,孙竹平.改良式会阴侧切皮内缝合30例临床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36〜237.[2】张元凤.会阴侧切可吸收线皮内缝合60例分析[」].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0,(1):70〜7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