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8602
大小:4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7-17
《俄汉文字建构的文化心态对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俄汉文字建构的文化心态对比摘要俄汉语文字作为文化的显体和语言的符号,在其建构的文化心态上存在显著差别。本文拟从象征性与抽象性、封闭性与拼组性、功利性与符号性等三个维度试作分析,以期阐释其成因,加宽语言文化研究的领域。关键词俄汉文字建构心态文化比较文字作为语言的显体,“拟诸形容,象其物宜”,其自身构成一种文化现象,也成为民族文化心态的映射物和承载符号。“文字的结构,尤其是表意文字的结构,最直接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1:203),如在“роднаявещь——正宗货,нероднаявещь——冒牌货”中,俄语从亲疏着笔,汉字从等级入手
2、,就是一种社会规约,文化心态的反映。一、文字概述文字是记事的视觉符号,记录语言,书写思想,是文化传授的建制手段和工具,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和信息、文化的创造和积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今相接,中外沟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与传播的纽带和见证,古人所谓“开篇玩古,则千载共明;削简传今,则万里对面”(庾信《书品》)。文字起源于图画,其轨迹为:风俗生活→手势(体态)语言→信号语言→记刻标符→图画符号→象形文字→拼音文字等。四大文明古国都经历过图画文字阶段,如古埃及的圣书字(也叫象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中美洲马亚人的图形文字,
3、中国的陶文、金文、甲骨文等。原始民族的语言有一个共同倾向:描写那种能感知和描绘的、可画的和可塑的东西。可图解为:“整幅图画拆散个别图形简化文字”。这里所谓整幅图画,是指实物原形的摹画,它相对完整;个别图形,是指截取整幅图画的一个片段,它(1)代表一个意思;(2)可以线性排列;文字,可理解为象征了的简笔画,只不过不同文字的简化程度不一罢了。个别图形的简化有三个层次,或称三种字体:(1)图案化(象形文字),(2)笔画化(表意文字),(3)线条化(拼音文字)。其规律有两点:1)约定俗成,有任意性,强制性;2)由表形、表意演进为表音。从符号学角度看
4、,表音文字最为便捷,但表意文字的信息含载量最大。对此,中西各执一词,如有人说,“人类文字发展的最高阶段,不是纯拼音文字,而是写意文字”;“世界关于语言文字结构的研究中心有可能转移到中国”(4:6)。文字的功能在于记载。文字一旦形成,一般不易变更,不受时空制约,其建构反映文化心态,其使用又制约文化心态,成为文化的可靠载体。“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明”(摩尔根《古代社会》)。具体而言,(1)文字不是声音的简单复写,而是对语言的弹性记录;(2)不在场的文字赋予在场的言语以意义,白纸黑字,可减少“言不由衷”、“言不尽意”、“言不及义”、
5、“言过其实”、“言人人殊”、“言之无物”等现象;(3)文字是对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文化现象和情感痕迹的铭刻,使古今中外的事象宛若眼前;(4)形成“字本位”观念,即文字决定语言的编码性质、原则和方式。二、心态比较5俄汉语分属不同语系,文字建构心态差别显著。外国人学习汉语,汉字就是拦路虎,常犯字形错误:字形相混,结构相混,笔画不够,结合错位等。难怪俄语中用китайскаяграмота(天书)来喻比难懂之事或物。俄语是表音文字(звуковое或фонтическоеписьмо;或фонограф)或字母文字(алфавитное或букв
6、енноеписьмо),而汉语是象形文字(иероглифическоеписьмо)或表意文字(идеографическоеписьмо或идеография)。如汉字——иероглиф;笔画——черта,штрих。俄语文字源自希腊字母。863年,拜占庭王(Византий)朝派Константин和Мефодий兄弟二人用斯拉夫语传教,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一套斯拉夫字母表,翻译圣经,史称“基里尔(Константин是其俗名)字母”(кириллица),形成了古斯拉夫标准书面语(старославянскийязык)。
7、俄语是由东斯拉夫语演化而来,在文字方面有过两次改革:(1)彼得大帝时代的拼写法改革,(2)十月革命后的拼写法改革。删除重复和多余的字母;简化字母的笔画,如;бы—бысть;кто—къто;ё的使用范围等,形成了现在以33个字母为核心的书写体系和拼写规则。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早有苍颉造字的传说(《淮南子·本经训》:“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古代“小学”就以此为研究起点。对汉字历来褒贬不一,溢美之词,如“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与汉文化息息相关”;“华文六体兼备而四体不乱”;“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的旗帜”;贬
8、损之言,如“这些繁多的字,是中国人无知的来源”;“中国人必须耗尽精力致力于精通文字,因此,妨碍了学习其他知识”(4:6,17,49);“中国文字,迟早必废”。但无论怎样,汉字仍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