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案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

ID:27855088

大小:3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6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_第1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_第2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_第3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_第4页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专业资料整理《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信、深、顾、发、被、兵、见、私;通假字:陵、还、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穷困、改悔、所以、偏袒、郎中。  教学难点  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一、导语设计          

2、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完美WORD格式专业资料整理这是《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着名剑客的句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而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幼皆知,就连现代的两大名导也不放过这个题材。今天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故事,去感受侠义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侠义文化的精髓吧。   二、知识复习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

3、,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

4、”完美WORD格式专业资料整理,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梳理故事情节基础上复述故事:   序幕: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开端: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发展: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

5、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高潮: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结局: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尾声:秦王被荆轲震慑。   大军压境——计议行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身亡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字,研讨问题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完美WORD格式专业资料整理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

6、荆轲刺秦的大背景。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7、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完美WORD格式专业资料整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