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助力制造业转型?.doc

互联网如何助力制造业转型?.doc

ID:27837353

大小:14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6

互联网如何助力制造业转型?.doc_第1页
互联网如何助力制造业转型?.doc_第2页
互联网如何助力制造业转型?.doc_第3页
互联网如何助力制造业转型?.doc_第4页
互联网如何助力制造业转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互联网如何助力制造业转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互联网如何助力制造业转型?  互联网如何助力制造业转型?  互联网如何助力制造业转型?    过去两年,消费升级、智慧零售、智慧城市等概念成了大众讨论的热点。  除了这些概念是新经济的增长点之外,另一个原因是当这些概念落实在我们生活中一个又一个场景的时候,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变化。  然而你知道吗?消费者端的众多变化其背后是对制造业和供应链体系的全新挑战。已经成熟的制造业体系如何应对全新的消费升级需求?  答案其实很简单:与消费端一样,实现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结合,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虽然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一过程几乎感觉不

2、到,但实际上它比消费端的产业升级更加重要。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腾讯研究院共同研究编制的《“人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  报告从概念、现状、影响和对策等方面,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其中重点分析了互联网的资源与能力,为更好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指出了方向。  报告中指出,与互联网在用户端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不同。互联网在制造业体系中的定位更趋近于“助力者”而非“颠覆者”。  帮助制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成为了互联网+制造业的主要问题。  具体而言,本报告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互联网在哪些场景帮助了制造业转

3、型?  在C端,互联网经过数十年发展,已成为信息革命的中坚力量,也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领航者。  那么互联网如何在制造业中落地呢?其实与在C端发挥的作用相同,无外乎连接、数据、云、算法和安全这五个大的方向。  对“人工智能+制造”而言,目前互联网助力的典型场景主要有三类:  1)产品注智,从软件到硬件的智能升级。互联网可以将其人工智能算法,以能力封装和开放方式嵌入到产品中,从而帮助制造业生产新一代的智能产品。  如谷歌开发出专用于大规模机器学习的智能芯片TPU、腾讯AI开放平台对外提供计算机视觉等AI能力、亚马逊推出内嵌人工智能语音助手的智能音箱echo等;  

4、2)服务注智,提高营销和售后的精准水平。互联网可将利用其人工智能算法,为制造企业提供更精准的增值服务。一是售前营销,以人工智能进行用户侧需求数据的多维分析,实现更实时、精准的广告信息传递,如谷歌为制造业专门开发了精准广告平台;二是售后维护,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制造业产品的实时监测、管理和风险预警。  如三一重工结合腾讯云,把分布全球的30万台设备接入平台,实时采集近1万个运行参数,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远程管理庞大设备群的运行状况,有效实现故障风险预警,大大提升了排障效率并降低维护成本。  3)生产注智,增强机器自主生产能力。互联网可帮助制造企业,

5、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生产流程环节中,使得机器能够在更多复杂情况下实现自主生产,从而全面提升生产效率。  目前主要应用在:一是工艺优化,即通过机器学习建立产品的健康模型,识别各制造环节参数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最终找到最佳生产工艺参数,如腾讯云帮助亿纬锂能提升1.5%良品率、阿里云帮助保利协鑫提升1%良品率等;二是智能质检,即借助机器视觉识别,快速扫描产品质量,提高质检效率。如腾讯云帮助福耀玻璃实现质检工序替代80%人力、并且不良品检出率达到90%以上。    “人工智能+制造”,本质是追求人机协同  制造业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当人工智能来临的

6、时候,许多人担忧——“是不是制造业中的劳动力要被替代了?”  这其实是对人工智能的一种典型误解。人工智能作为一类信息技术,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几乎与计算机同步。60多年来人工智能涉及的技术和派系众多,学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对于大多数公众而言,从其发展目的的角度,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与人类一样聪明的人造机器”。  将这个聪明的“机器”放入制造业中,主要的作用就是使机器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人类技工水平”,以实现企业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这个放入“人工智能”的“智能化”过程,与过去制造业追求“自动化”的过程实际上有本质的差异。  工业革命以后的“自动化”概念追求的是

7、机器自动生产,本质是“机器替人”,强调在完全不需要人的情况下进行不间断的大规模机器生产;而“智能化”追求的是机器的柔性生产,本质是“人机协同”,强调机器能够自主配合要素变化和人的工作。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过去没有“人工智能+制造”的时候,整个产线只有生产和停工两个状态。生产者没有足够的信息,也无法做出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生产多少这样的准确预测。在互联网助力制造业的情境下,企业的决策者能够通过打通的上下游信息更好的做出生产决策,反而发挥了人在制造业中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人工智能+制造”未来所追求的,不应是简单粗暴的“机器替人”,而应是将工业革命以来极度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