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832390
大小:203.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2-06
《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都遭遇过出售的生死危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都遭遇过出售的生死危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都遭遇过出售的生死危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都遭遇过出售的生死危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都遭遇过出售的生死危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都遭遇过出售的生死危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都遭遇过出售的生死危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都遭遇过出售的生死危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
2、,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都遭遇过出售的生死危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都遭遇过出售的生死危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都遭遇过出售的生死危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都遭遇过出售的生死危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都遭遇过出售的生死危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都遭遇过出售的生死危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都遭遇过出售的生死危机 2007年的时候,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为9.324万
3、亿美元,中国为1.15万亿美元,只占世界的12.33%。而到2017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为3.596万亿美元,占全球比例已经提高到30%左右了。中国提高的这17个百分点来自哪里呢,主要是来自于发达国家,具体的说以欧洲和日本为主,美国也有少部分。 比如说高速列车制造,2017年全球60%-70%份额都被中国中车拿走了。而在十年前是什么样子呢,2007年4月18日,时速20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D460次列车从上海站出发驶往苏州。这是中国第一列正式开行的动车组。 什么意思?中国从2004-2005年从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引进的高铁技术消化
4、吸收制造的和谐号,2007年才第一次在地球上正式运行,那个时候我们份额是零。 十年的时间,谁的份额下降了呢?欧洲的德法,亚洲的日本,北美的加拿大。无一不是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制造业强国。 其他如家用电器,消费电子产品,安防产品,通信设备等都是一样。 我们现在视为传统产业的钢铁产业,在2007年我国还进口了1687万吨的钢材,而到了2017年,尽管中国国内需求增加了一倍还多,钢材进口量却下降到了1330万吨。可见进口替代在不断进行,国产化比例在不断提高,这十年间全球新增钢铁份额的大部分被中国企业获取。 按照产量计算,现在的中国钢材进口
5、比例只有区区1%左右,也就是99%的钢材都可以国产化。 中国的崛起直接伤害到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面对这种局面,心里面自然是不舒服的,他们要做的是尽量迟滞和阻止中国制造的发展和崛起。 在发达国家工业水平和资本实力优于中国的年代,他们对中国市场是处于俯视的状态,就跟我们现在看印度市场一样。因此除了直接用先进产品占领中国市场,使用各种方法阻滞和扼杀中国制造的崛起,也是其市场战略的重要一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必杀技,就是收购,利用当时的中国资本短缺的劣势,以及利用获取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渴望,通过收购消灭掉潜在的竞争对手,从而达到狙击中国
6、制造崛起的目的。 中国巨头制造业为什么会被卖掉? 三巨头是产业界的常见现象,也就是行业内通常是有三家巨头占据第一集团。比如家电三巨头美的,海尔,格力;工程机械三巨头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互联网三巨头BAT等等。 实际上,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都遭遇过出售的生死危机。 一、3.75亿美元卖掉徐工机械 2018年4月13日,徐工机械发布业绩快报,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291.31亿元,同比增长72.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6亿元,同比增长391.95%,这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
7、械公司之一。 然而在13年前的2005年10月26日,新华社从徐州发了一条专电,“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25日在此间宣布,徐工集团当日与美国凯雷投资集团签署协议,出售其全资子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85%的股权。该交易总价值约3.75亿美元,交易完成后,徐工集团将保留徐工机械15%的股权。该交易已获得徐州市政府的批准,待江苏省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将按照有关程序向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报批”。 “徐工机械董事长王民说,引入凯雷投资将使徐工集团获得高新技术、发展资金和新的项目,加快徐工机械做强做大、走向国际化的步伐。” 从当时徐工董事长
8、的表态,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制造业的一些心态,认为企业出售可以”获得高新技术”,获得“发展资金”,获得“新的项目”,“做强做大,走向国际化”。 可见新技术,新项目和资金,对当时徐工的吸引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