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歌意境学说的流变

浅论诗歌意境学说的流变

ID:27827936

大小:3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06

浅论诗歌意境学说的流变_第1页
浅论诗歌意境学说的流变_第2页
浅论诗歌意境学说的流变_第3页
浅论诗歌意境学说的流变_第4页
浅论诗歌意境学说的流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诗歌意境学说的流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诗歌意境学说的流变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诗歌意境理论发端于钟嵘的滋味说,直至王昌龄在《诗格》中首先提及意境一词,后经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论著以及清初王士祯“神韵说”的继承和发展,至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集其大成。本文简要记叙了意境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指出这一理论必将在后学们的学习研究下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关键词:诗歌意境理论流变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

2、有人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囿。从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轨迹中,可以从中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一、诗歌意境学说的提出《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这里最早提出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意志感情的记录。《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知也,在心为志,发言为声。”强调的还是诗歌抒发意志情感的功能。刘勰在《文心

3、雕龙·神思》中云:“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灌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以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在此段文字中刘勰首次提及“意象”一词,“意象”在这里指的是作者想象中的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论诗文不分,但他提出的“意境”.---从创作论的角度出发,开始探讨作诗文的技巧问题。钟嵘的《诗品》是真正意义上专门研究诗歌的开创之作,把诗歌从以前经学或文学的附庸中解放了出来。《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照烛三才

4、,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强调了诗歌吟咏情性的作用,同时提出了诗歌的滋味说。故其在《诗品序》又云:“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耶!”在这段文字中,钟嵘特别提倡滋味。所谓滋味,就是指诗歌中所包含的那种耐人咀嚼的艺术韵味,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境界。钟嵘的滋味说可以说是诗歌意境学理论的滥觞。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云:“《诗品》之

5、论诗,《文心雕龙》之论文,皆以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主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境本是表示一定的疆土范围,引申为边界的意思,是表示空间的一个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繁荣,境被用来表示佛家的超越世界。.---“一切境界,本自空寂。”这里的境指的是超越现实的空无存在。王昌龄将“境”字引入诗论,这里的境就是诗人“搜求于象,新入于境,神会于物,因而心得”的诗境,王昌龄自然成为了诗歌意境学说的先驱者。二、诗歌意境学说的发展闻一多先生曾说:“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

6、,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唐诗以其博大精深、包容万物、璀璨夺目的姿态出现在文学史上,史称其为“盛唐气象”。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四个时期皆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创造了大量意境优美的诗歌。初唐四杰、盛唐李杜、中唐元白、晚唐小李杜的诗歌使唐诗更加流光溢彩。唐朝诗论家对诗歌意境的探讨就较前人更进了一步。皎然在《诗式·取境》中云:“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这里皎然讲到的是诗歌创作要讲究取境,也就是说诗歌要有境界才好。皎然有在《诗式·辨体一十九字》中

7、云:“.---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皎然在这里阐述的意境,既不是单纯客观世界的境,而是通过象来表现的境。故皎然指出:“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要情在意外,旨在句中,情文并茂,意境双融,才是诗家的极致。”皎然在谈取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如何取境的问题,指出:“要站得高看得远,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放意须险,定句须难,并取由我衷,而得若神表。”晚唐的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云:“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司空图强调的诗歌的韵外之致,即是说诗歌要在语言文字之外别有韵味

8、,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着重从韵味的角度来谈论诗歌意境的创造。他在文中还说:“倘复以金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以便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从而达到思于境谐的艺术境界。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亦说到“象外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