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县瑶琳镇岩溶发育控制因素探讨

浙江桐庐县瑶琳镇岩溶发育控制因素探讨

ID:27813341

大小:5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6

浙江桐庐县瑶琳镇岩溶发育控制因素探讨_第1页
浙江桐庐县瑶琳镇岩溶发育控制因素探讨_第2页
浙江桐庐县瑶琳镇岩溶发育控制因素探讨_第3页
浙江桐庐县瑶琳镇岩溶发育控制因素探讨_第4页
浙江桐庐县瑶琳镇岩溶发育控制因素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浙江桐庐县瑶琳镇岩溶发育控制因素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浙江桐庐县瑶琳镇岩溶发育控制因素探讨摘要:为探讨浙江瑶琳镇灰岩受地貌、岩性、地质构造等诸多因素控制,通过对岩溶历史和岩溶水的补径排条件的研究,总结了岩溶发育的主耍控制因素,为浙西岩溶发育特征的研究、岩溶水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关键词:瑶琳;岩溶;控制因素中图分类号:P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249041引言浙江省桐庐县瑶琳镇以“瑶琳仙境”?o世闻名,是华东沿海中部亚热带湿润区喀斯特洞穴的典型代表,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瑶琳洞所处溶岩出露主要为石炭系和二叠系灰岩,分布于瑶琳镇新坞贩、麻栗山、沈村一带

2、,岩溶特征发育,形成瑶琳洞、叶板洞、神仙洞等大型溶洞。探索本地区岩溶发育的成因和控制因素,对该地区岩溶洞穴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区域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瑶琳镇地处毕浦盆地南缘,地貌主要为溶蚀剥蚀丘陵,地形差异大,缓坡、陡坡交互,口然坡度多为40°左右,植被较发育,有岩石裸露,地形标高大于50m,沟谷间有少量坡积裙、洪积扇。2.2地层(1)下二叠统栖霞组Plq:上段为灰黑色炭质、泥质灰岩与硅质灰岩互层,厚层状〜中厚层状构造,细晶结构,含燧石结核或条带。中段以灰白色透镜体状灰岩和条带状灰岩为主,致密结构,夹白云质

3、灰岩及钙质泥岩。下部为灰色燧石灰岩,薄厚层状构造,细晶结构,局部富集成硅质岩,底部为灰黑泥质粉砂岩薄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2)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3c:下段为灰黑色厚层状灰岩,细品结构,夹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缝合线发育;中段为灰白、铅灰色厚层状灰岩,质纯,具瘤状构造;上段为灰黑色中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3)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下段为深灰色灰岩,厚层状构造,细晶〜微晶结构,质纯性脆。中段为灰白色灰岩,厚层〜屮厚层状构造,粗晶结构,灰白色与深灰色多呈交互状,缝合线发育。上段为深灰色、灰黑色白云质灰岩,厚层〜中厚层状构造,细晶结

4、构,含燧石结核,岩质致密、均匀,风化后表面可见网脉状裂纹。(4)泥盆系上统珠藏坞组D3z:岩性为灰黄色、青灰色岩屑砂岩,夹砂砾岩和泥岩,厚层状〜屮厚层状构造,细粒结构,钙质胶结〜泥质胶结。2.3地质构造桐庐境内地质构造属于扬子准地台钱塘江台褶带(112)中部华埠一一新登陷褶带复式向斜(III4)的西北翼,构造整体呈北东50。方向展布[2]。本区域隐伏断裂构造受开化一淳安北东向大断裂、淳安一温州北西向大断裂、昌化一普陀近东西向大断裂的影响,区内断裂构造以北东向为主,发育少量北西向断裂。瑶琳洞至沈村地质构造属毕浦向斜的南东翼,次一级构造

5、为姚村〜高墙头向斜近核部南翼,褶皱构造呈北东向展布,自南西向北东下倾,西北翼地层较为齐全,东南翼多被剥蚀,独山〜瑶琳洞一带出露主要为船山组和黄龙组的灰岩,地层走向北东,倾角约为25。左右,倾向北西。船山组裂隙走向主要为NW310-3400,部分NE20〜30。,倾角多大于70°,裂隙面较平直,延伸长度大于2m,部分所见大于5m,裂隙面有少量溶蚀迹象,多为方解石充填。走向NNE节理裂隙可见挤压痕迹,裂隙面相对紧密,特征与褶皱和断裂形态相吻合。黄龙组(C2h)节理裂隙走向集中在NE5。、NW280。二个方向,倾角40〜80。均有不同程度

6、发育(图l)o2.4岩溶地下水大气降水以分水岭为界向地势低洼处汇流,岩溶水因垂向溶隙向下汇聚成暗河,船山组(C3c)、黄龙组(C2h)和栖霞组(Plq)灰岩属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形成瑶琳洞一独山一太阳寺一线相对独立的可溶岩水文地质单元。灰岩表部溶蚀作用强烈,地下水属裸露型岩溶水。浅部岩溶性孔隙潜水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水位变化很大,向下汇流渐变为地下暗河,水量较丰富,泉及地下河流量10-160L/s,女口:瑶琳仙境、通天河。据区域钻孔资料,钻孔涌水量可达150〜500m3/d,最大达1110m3/do本区地形主要为槽谷状,有利于地表

7、水与地下水的汇集,灰岩多直接裸露,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汇聚及渗流补给是岩溶水的主耍补给源。岩溶泉与地下河相伴相牛,互相贯通,地下水沿岩溶管道和溶隙运移径流,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状系统,分布极不均匀,水力联系各向图例:1泥盆系上统珠藏坞组,2晚盆系上统珠藏坞组,3石炭系中统黄龙组,4石炭系上统船山组,5二叠系下统栖霞组,6晚更新统坡洪积层,7地层界线,8断裂构造,9充水溶洞,10落水洞,11无水溶洞,12地下暗河岀口图1区域地质异性明显,各洞穴之间水力联系密切,水位埋深变化较大,岩溶水自分水岭向排泄口呈阶梯状下降形式运动,某段被切露可形成明

8、暗流相间出现。3岩溶发育特征2.1岩溶的垂直分带特征据资料,本区地表多见串珠状溶蚀漏斗和落水洞,有不同高程的巷道式溶洞分布,具有明显垂直分带性。(1)神仙洞长轴方向NE50〜60°,洞身平均高程约95m,长约136m,宽约38m,高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