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论文罗莉丹201204796

生态建筑论文罗莉丹201204796

ID:27799878

大小:11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6

生态建筑论文罗莉丹201204796_第1页
生态建筑论文罗莉丹201204796_第2页
生态建筑论文罗莉丹201204796_第3页
生态建筑论文罗莉丹201204796_第4页
生态建筑论文罗莉丹201204796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态建筑论文罗莉丹20120479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姓名:罗莉丹班级:建筑11202班学号:201204796摘要:针对当前层出不穷的城市内涝、炎热、地下枯水、水环境污染、雾霾等问题,融合国内外最新的生态还原、低碳城市、自然调节等改善城市环境理念,提出以新型路面、绿地和水系为主体、构建海绵型城市。海绵城市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发生、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城市道路引言

2、:近年来,我国北京、深圳、武汉、杭州等多个城市频繁出现雨涝灾害、炎热干旱、地下水补给不足等问题,对城镇居民生活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区的自然生态调节能力。为降低暴雨内涝刈•城市的影响,我国己逐步开展了雨污分流改造、城市热岛和雾霾污染等问题。因此,一种既能吸收雨水、储存雨水,又能在炎热干旱实施方水蒸气、调节城市温度的“海绵型城市”日益成为国内外管理者和学者关注的焦点。—、海绵城市的理论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

3、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來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影响水环境质量。另外大暈雨水外排,也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

4、续的雨水排放模式。二、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本文将结合我国南方某城市阐述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水系湿地规划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尤其是城区水面率高的城市,耍在河道两侧控制不小于5m〜50m的绿化带,为河滨植被缓冲带、河滨湿地、雨水滞留塘等低影响开发系统的构建提供条件。首先应加强对现有水系湿地的保护,尤其是城市低洼区的河沟、坑塘等,严禁盲目填埋,增加内涝风险。对历史填埋的河道水系,特别是在因缺乏调蓄水体导致内涝风险较高的区域,应结合城市建设进行生态恢复。针対该城市水路并行、

5、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应充分利用河道与道路之间的绿化带,建设植被缓冲带,并设置横向地表泄水通道将地块雨水引入缓冲带。在河滨绿化带较宽、地势低洼的区域应构建湿地系统,强化对雨水的调蓄与净化。对于相对封闭的河沟、坑塘等,应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设置雨水滞留塘。(二)绿地广场规划该城市生态绿城建设规划提出至2020年,城镇绿化覆盖40%以上(其屮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00。充分挖掘绿地、广场、公园等城市开敞空间滞蓄、净化雨水的潜力,使之成为城市径流污染的处理场地、超标暴雨的临吋滞纳空间

6、。为突破传统、建设海绵城市,在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统筹考虑了公园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竖向关系、雨水出路等,在公园内部构建低影响开发系统,使公园不仅服务周边市民的游憩,更服务于周边雨水的消纳与净化。(三〉城市道路规划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大,污染严重,是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化空间推行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LID树池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削减径流水量、改善径流水质。利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构建下凹式绿地系统,道路雨水地表径流汇入绿化带进行储存、入渗和净化,超标雨水

7、溢流排放。采用透水路面,强化雨水入渗,考虑到车行道污染相对较重、荷载较高,采用透水路面应当慎重;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应大力推广透水路面。为尽可能多地消纳道路雨水径流,人行道树木可采用LID树池形式。(四)地块内部规划低影响开发的核心理念即是采用小规模源头分散措施控制降雨径流水量和水质,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重点即是在地块内推广低影响开发。适用于地块内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雨水花坛等。该城市的大型小区进行了雨水综合利用尝试,但仍釆用传统的加药处理工艺,初期弃流雨水直排河道,既不节

8、能,也不能有效控制径流污染。应改变传统思路,根据水环境特征及河道水质控制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來控制降雨径流污染,提升雨水利用率。对于已建地块,尤其是排水管道标准较低、内涝风险较高的老小区和城中村,根据实施条件,有选择地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髙内涝防范能力。三、主要技术设计要点(一)透水铺装近年来还岀现了高承载、髙透水、髙透气铺装。该路面强度即可达到高运量道路标准,乂可实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