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789615
大小:62.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6
《小麦全蚀病发生与防治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麦全蚀病发生与防治方法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最重要的一种根部病害,国内分布很广,为害十分严重。一般减产60-70%,发病越早,受害越重,损失越大。小麦全蚀病的寄主范围较广,还可侵染大麦、黑麦、燕麦、谷子、水稻、玉米等多种禾谷类作物及多种禾本科杂草,引起全蚀病。一、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病,所有地上部的症状,都是由根部和茎基部的腐烂所致。病菌侵染部位只限于根和茎基部1一2节,不再向上蔓延。该病地上部症状出现的早晚和轻重,由地下部分受害的时间长短与严重程度决定。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但以幼苗期受害损失最大。幼苗期感病:幼苗矮化,叶色变浅,底叶发黄,分蘖减少。初生根、根茎及次生根
2、变成黑褐色。返青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下部黄叶多,根部黑变加重。拔节期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黄,植株似干旱缺肥状。重病株除Y根部变黑以外,病菌己发展蔓延到茎基1-2节,严重的可提早枯死。在茎基叶鞘内侧和病茎表面生灰黑色菌丝层。抽穗灌浆期:是病害症状最明显的时期。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基部1-2节及叶鞘内表面以及相对应部位的茎杆上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体和深色的菌丝结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又称为“黑膏药”。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
3、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田问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小麦近成熟时,潮湿情况下,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壳。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但根系变黑。二、病原小麦全蚀病是由真菌禾顶囊壳菌为害引起的。三、发病规律:(一)侵染循环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小麦收割后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主要初侵染源。在田间,病害还可以借流水、灌溉、农具以及耕作活动而传播。小麦全蚀病菌在小麦全生育期内都能侵
4、入,但对成株侵染较弱。主要是小麦播种后,全蚀病病菌菌丝体从小麦的胚芽鞘、初生根、地中茎、次生根等处侵入,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后,随着地温的升高,菌丝体萌发并加快增殖,然后沿着根部向上扩展蔓延,侵染至分蘖节和茎基部。到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一2节。当病株茎基部完全受害,病株陆续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二)发病条件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气候条件、土壤性状、肥料以及耕作等都有密切关系。1、气候全蚀病菌生长最适温度是15-2/TC,但侵染的最适温度是12-18°C。所以在病区形成秋、春两季两个发病高峰。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生长发育,水浇地比旱地
5、发病重,苗期或返青拔节期若多雨的年份发病也重。2、土壤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对二氧化碳很敏感。因此,通气性好的沙质土壤发病较重。反之,土壤坚实的黏重土壤或湿度过大,其通气性差,发病则轻。3、施肥土壤肥力明显影响全蚀病发病的轻重。氮、磷、钾三要素缺乏时病害加重。另外,增施有机肥料不仅给土壤提供良好的理化条件,而且还可以促进颉颃微生物的生长,抑制病害的为害。4、轮作禾谷类连作病重。小麦、玉米连作,有利于病菌在田间的存活和积累,使小麦发病逐年加重。因此,病区小麦宜于非禾谷类作物或水旱轮作,发病明显降低。例如小麦-玉米-花生两年三作,小麦全蚀病发病极轻,同时,花生根结线虫病发生程度
6、也明显降低。另外,小麦秋季播种过早,发病则重。三、防治措施:(一)农业防治1、与非禾谷类作物轮作:如大豆、花生、甘薯、蔬菜、棉花等,也可水早轮作。2、适期晚播:可躲过年前第一个侵染高峰,可有效降低白穗率。3、增施有机肥和磷肥,可有效降低0穗率。4、种植抗、耐病品种。(二)化学防治1、播种期2%戊唑醇(立克秀)湿拌种剂100-150克,兑水1.5-2公斤,搅成糊状,拌种100公斤,充分拌匀后,阴干播种;60克/升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3-50兑,拌种100公斤,拌匀阴干后播种;20%粉锈宁乳油按种子量0.1-0.15%拌种;10%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2-0.3%拌种;以上药剂拌种
7、对小麦出苗都有一定影响,一般延迟出苗2-3天,出面率减少5%-10%,所以要做到足墒播种,并适当增加播量5%-10%。(二)返青-起身期20%三唑酮乳油亩用100-150克,或10%三唑醇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75公斤水喷灌小麦茎基部;或25%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液喷灌小麦茎基部,亩喷药液50-75公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