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520320
大小:3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9
《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全蚀病的克星--全蚀净目录一.全蚀病概述二.全蚀病的识别办法三、全蚀病的发病规律四、全蚀病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五、全蚀病病害的常规防治措施六、全蚀病防治的重大突破七、全蚀净的作用机理八、全蚀净的使用特点九、全蚀净的使用药量和方法十、全蚀净使用注意事项及中毒与急救十一、全蚀净防效概述一、概况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一旦发生很难控制,患病麦田轻者会造成减产,重者将会绝收,严重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已被农业部列为检疫病害。全蚀病主要以带菌种子远距离进行传播,在传入地借助病株残体、农事活动、风、水扩散。最早于1852年发现于澳大利亚,分布于全球各地,我国于60年代最早发现于山东省,以后逐步扩散到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宁夏等19个小麦生产主要省份,90年代以来随着小麦产量大幅提高、免耕的普及、种子的频繁调运、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导致小麦全蚀病在许多省份严重发生,蔓延扩展迅速,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成以上,甚至绝收,已成为制约我国小麦稳产高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被由于小麦全蚀病属于土传病害,主要侵染小麦根系和根茎部,发病隐蔽症状不容易识别,导致很多农民朋友不能准确的在田间进行识别。 二、全蚀病的识别办法---“黑脚”+“白穗”=全蚀病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15厘米以内,根系染病后变黑,俗称“黑脚”,根及茎基受害后导致养分和水分不能向地上部分运输,会出现“白穗”症状。受土壤菌量和根部受害程度的影响,田间症状显现期不一。轻发病地块在小麦灌浆期病株开始显现零星成簇早枯白穗,远看与绿色健康植株形成明显对照;重病地块在拔节后期即出现若干矮化发病中心,麦田生长高低不平,中心病株矮、黄、稀疏,。各期症状主要特征如下:1.分蘖期: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化,基部黄叶多。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变灰黑色。2.拔节期:病株反清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向上变黄,似干旱、缺肥。3.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在潮湿麦田中,茎基部表面布满条点状黑斑,形成“黑脚”,在因病早死的麦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子囊壳。在土壤干燥的情况下,多不形成“黑脚”症状,只是形成“白穗”。三、全蚀病发病规律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15厘米以内。在小麦上有两次侵染高峰期,第一次是在小麦冬前三叶期,为主要的侵染高峰期,受侵染的麦田表现为病苗矮小,分蘖明显减少,叶片发育不良,根系变黑。第二次侵染期是在春季分蘖高峰期,扬花灌浆期症状为根系明显发育不良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变黑腐烂,易拔起。由于小麦根部被破坏,到灌浆期根系运输养分和水分的能力急剧降低,地上部枯黄死亡,形成“白穗”,后期小麦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变黑,俗称“黑膏药”,此外据文献记载,小麦全蚀病除寄生小麦外还寄生于玉米、大麦、谷子、高梁和禾本科杂草在内的350种植物,如此广泛的寄主,也为防治和根除全蚀病造成了困难。 四、全蚀病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小麦患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发病愈早,减产幅度愈大。拔节前显病的植株,往往早起枯死,拔节后显病植株,收获期测定结果,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分别减少34.8%-45%和42.2%-48.9%,减产50%左右。灌浆期显病植株,千粒重降低11.2%-20。6,减产20%以上。全蚀病扩展蔓延较快,麦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一般只需3年左右时间。许多农民将小麦全蚀病称为小麦的“癌症”。五、全蚀病病害的防治措施小麦全蚀病在我国被列为检疫性病害,目前生产上推荐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农业措施:1,搞好种子检疫,严保无病区,防止带病菌种子传入无病区,2.封闭扑灭零星发病区,对零星初发地块发病中心的根茬全部拔起并烧毁,并进行药剂处理。3.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硼肥、锌肥、钼肥等),可提高抗病能力。4.轮作倒茬,适时晚播,可减轻病害发生。化学药剂防治:最常用的药剂有三唑类、福美类杀菌剂(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已唑醇、福美双等)。施药方法有: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田间喷雾或灌根,应用以上方式确实能减轻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但是现在化学药剂防治的药剂成本高,一般亩成本为70-80元以上,同时多年使用以上药剂,病菌已经产生抗性,防效很低,同时使用上述药剂用量不容易掌握,超过安全剂量后极易影响到种子发芽率、分蘖和根系生长,最终影响产量,因此难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农民朋友亟需一种简便易行成本较低的防治办法来防治全蚀病。六、全蚀病防治的重大突破-全蚀净问世全蚀净的问世为农民朋友防治全蚀病提供了一种到目前为止最为有效、简便、经济的防治方法,小麦全蚀病已不再是小麦的不治之症。全蚀净(成分为硅噻菌胺)是美国孟山都公司最新研究开发(北京新禾丰农化资料有限公司总代理01062123725)出来的一种专门控制小麦全蚀病的保护性杀菌拌种剂,可以 有效降低小麦全生育期侵染机会,并可挽回因全蚀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全蚀净的有效成分为硅噻菌胺,是全新的一代杀菌剂,他干扰病菌活动,抑制病菌侵染。全蚀净的问世为全蚀病的防治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在零星轻发块使用可恢复产量到正常水平,在重病区使用可以显著增产,并可将播种期提前,减少用种量,增加有效分蘖量,此外,由于全蚀净具有高选择性,只对全蚀病的病菌有效,因此使用安全,属于低毒农药,对其他有益生物无害,不破坏土壤微生物群,对下茬作物生长无不良影响。七、全蚀净的作用机理麦种经全蚀净拌种播种后药剂在种子周围形成一个药剂保护圈,随着种子的萌发,药剂圈逐渐扩大,在全蚀病的第一个发病高峰期,即小麦三叶期间,小麦根系生长发育一直处于保护圈以内,保护根系不被病菌侵染或少侵染,控制病菌侵入体内,以达到控制小麦全蚀病危害的目的。全蚀净药剂可直接抑制全蚀病病菌的繁殖,可干扰病原菌体的营养合成,从而影响和阻止病原菌孢子的形成。全蚀病还可杀死小麦种子表面的病原菌,抑制孢子的萌发。全蚀净对小麦生长有刺激作用,促进分蘖,即使轻发病地块使用本药剂也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使用全蚀净拌种不必考虑迟播来躲开侵染高峰期和增加播种量增加亩穗数,可适时精量播种。全蚀净能提高根系发育能力、促进分蘖、抗倒伏、抗旱、抗干热风能力增强,较大幅度的增产增收。八、全蚀净的使用特点1.防效好,经全蚀净拌种后,植株生长整齐,叶片和茎杆颜色浓绿,白穗率大大降低,全程控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和危害。2.产出高:全蚀净防治亩成本仅为25-30元,投入产出比接近1:4,而目前常规药剂防治达到同样的防治效果亩成本70-80元,投入产出比接近1:1.3.操作少全蚀净属普通的小麦拌种剂,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不需要专业的工具和技术。只需一次拌种,不需要进行土壤处理和春季灌根。4.播种早用全蚀净拌种可提前播种,对小麦安全适合精量播种,有效的降低播种量和投入。5.壮根妙 据西北农大植保学院研究,全蚀净可促进根系的生长,使根系的根长,毛根的数量和鲜重显著增长,提高小麦的抗逆性。九、全蚀净的使用药量和方法:一般发病区冬小麦一般用20-30毫升,在容器内兑水1-1.5斤,拌种20-30斤,药种比为1:1,即1毫升药剂拌种1斤,春小麦药种比例为1:2,1毫升药剂拌种2斤,充分混合严重病田药种比为1.5:1,即一袋20毫升的药拌种13-15斤。全蚀净拌种后要闷种6-12小时,与阴凉处晾干后播种,使药剂充分粘附在种子表面,杀灭种子所带病菌,并且能保证药剂持久发挥,此外全蚀净也可以与其他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使用,以达到更高的防效。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与什么药剂混用全蚀净的用药量不能减少,并且要在阴凉处晾干。十、全蚀净使用注意事项及中毒与急救1.拌种一定要拌匀,并要闷种6-12小时,2.拌种后的种子不能当做商品粮和饲料使用,3,使用和拌种后应及时清洗手和暴露的皮肤。4.使用全蚀净及接触拌种种子时应穿戴相适的工作服和手套。5.本药剂存放应远离食品、饲料及畜禽和儿童摸不到的地方。中毒及急救:1.皮肤沾染药剂时立即用肥皂冲洗干净。2.如误口服时,应立即洗胃并送医救治。十一、全蚀净防效概述全蚀净已经在2008年获得农业部的农药正式登记(登记证号:PD20080776),在2000-2008年所做的多省多点试验示范中全蚀净的实际防效为88%-92%以上,1,全蚀净拌种的小麦田与空白对照田相比,无论冬前和春季对小麦单株个体生长发育均无不良影响,而且拌种田春季单株个体生长发育表现好于对照田。2,全蚀净拌种的小麦田和空白对照田无论冬前小麦三叶期侵染感病病株率和春季病根感病病株率均有明显差异,拌种后春季感病病株率比空白对照田降低了36.99%,3,全蚀净拌种的小麦田与对照田相比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增产,而且通过实地观察记录,最高亩增产达到229%,轻发病地块的增产幅度也超过了100斤以上,拌种田比空白对照田平均增产在150斤以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