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研究与调查推广

上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研究与调查推广

ID:27755417

大小:1.17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2-05

上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研究与调查推广_第1页
上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研究与调查推广_第2页
上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研究与调查推广_第3页
上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研究与调查推广_第4页
上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研究与调查推广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研究与调查推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上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研究与调查推广编号:0318展示号:SO25课题摘要随着近些年来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以及社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是教育的执行场所,学校适应是社会适应的前提。学校归属感(PSSM)是美国学家GOODENOW.C于1993年提出的,它能形容学生对于学校依恋的情况。为了了解农民工子女学校生活的诸多障碍,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课题组通过量表考察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课题调查。由于学校归属感在国内起步较晚,研究较少,许多文献大都关注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孤独感等;近年来,国内有些学者运用农民工子女安全

2、感和学校归属感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归属感与其安全感、居住时间、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显著相关。课题组通过实地的调查以及必要的访谈,运用所收集的信息编译量表,并得出一定结论:1.农民工子女学校生活存在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较为严重。2.农民工子女学校生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家长、政府都应当富有十分的责任。3.将农民工子女分散在各个本地同学的班级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4.人际关系影响学校归属感的作用最大,而在其他方面,非混班和混班的学生差异较大。5.作为预测量,学校归属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对学校、对城市、对社会上成年人的看法。5.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1)

3、学校要尽可能地避免把农民工子女分在同一个班(2)农民工子女的家长、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应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注(3)政府在维持城乡地区差异的同时,应当努力提高学校的软件(4)政府应当加大对小学的投入力度政府应当努力解决教师与家长的互动问题(5)排除错误的舆论引导(6)努力改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生活环境。总的来说,本课题通过实践铺垫,问卷统计的方式较为系统地了解了农民工子女学校生活的问题、原因,其学校归属感的状况及影响与预测因素(之间的关系),课题组即将建立混班的农民工子女中的模型,以及寻找可行性解决方案。关键词:混班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理论模型课题缘起1.农民工子女管理问题凸显

4、2.上海市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能够进入公立中学课题缘起由于农民工子女之前的教育基础缺乏以及城乡迥异的文化差异,一些农民工子女误入歧途。有些农民工子女成群结队,在外面做一些例如偷窃、抢劫之类违法的事情,让城市的治安遭到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和社会上的人打交道、了解社会的礼仪法则、在社会内部健康地生活将是农民工子女急需了解的重点。这也是本课题要研究农民工子女心理状况与行为问题的原因。课题缘起不仅如此,学校不但是一个教书的地方,更是一个模拟的小型“社会”。很多人的适应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从在父母身边到学校上学的这一段过程,这被称为由家庭到学校的适应;第二个是从学校毕业,到社会工作这一

5、阶段的过程,这被称为由学校到社会层面上的适应。正因为如此,学校不仅仅有了教书育人的责任,而且还拥有使学生适应、服从整个群体的责任。只有在学校中服从群体,善于合作的学生,才有可能在社会中立足,而如果一些学校忽视这一方面,极易导致学生在心理层面上的偏差。由于在城市饱受歧视以及时时刻刻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层面上是否会有诸多的障碍呢?同时,由于社会偏见与生活困难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子女在学校生活是否会有诸多困难呢?让农民工子女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下健康地学习与生活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贯彻执行了温家宝总理所提出的“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一主张,也为农民工子女

6、之后迈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缘起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农民工子女很难在城市中寻求到有效的归属感,一旦他们不能从学校方面获取足够的归属感,那么从别的方面(例如不良的来源),他们更可能获得归属感。名词解释:学校归属感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自身属于一个群体中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认同、有价值感并与群体成为整体的一种感受。“归属感”最初起源于社会学上的“共同体感”。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归属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美国有关学者指出,当人们体验到归属感时,则会感到快乐健康;相反,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则会产生忧郁,悲伤,消极的情绪体验,甚至出现自杀行

7、为。“学校归属感”(PsychologicalSenseofSchoolMembership)最初由美国学者Goodenow.C(1993)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中小学校中学生叛逆现象严重,于是美国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有关“学校归属感”的概念、机制以及其他因素的相关研究。名词解释:学校归属感中国学者徐琴美(2005)等人指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在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参与学校活动。美国学者Goode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