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754997
大小:17.1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5
《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时间赛跑第十三课教学设计(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时间赛跑第十三课教学设计(人教版) 13、和时间赛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人人读通课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展示收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 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懂得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2、:教学目标2。 教具准备: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谁来说一说。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关于时间的课文《和时间赛跑》,齐读课题,读了以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读
3、课文,学习生字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同桌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指名读。 5、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6、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7、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 理解不懂的词语。 (1) 提出不懂的词。 (2) 指名理解不懂的词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
4、的。 (3) 师归纳方法:①联系上下文理解。②查词典。③问父母。④上网。 2. 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1) 让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3. 说说你知道哪段主要写的什么。(学生想说哪段就说哪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 了
5、解本文主要内容。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认读要求写的13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3、写字练习。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请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 学习第一自然段。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
6、少经验。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对外祖母又怎样呢?(很好)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二)学习二——四自然段。 、 老师引读课文二——四自然段。 2、 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3、 你还有什么疑问? 4、 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五、六自然段。 、 齐读课文五、六自然段。 2、 你想到了些什么? 3、 齐读课文。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 自读课文。 2、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
7、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学生会搞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各部的相互努力,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 “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 3、 齐读课文。 (五)学习第八、九自然段。 、 齐读课文。 2、 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 齐读课文。 三、明白道理 、 学习了这一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到了什么启发。
8、四、交流体会,谈感受。 、 齐读格言。 2、 同桌互相交流看后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3、和时间赛跑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团结创新,尽现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1。庆祝##系成立之时,我们学生会举办了一次“邀明月,共成长,师生同欢”茶话会。职教系部分老师和我系全体教师以及各班班委参加了此茶话会。学生会成立以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