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746557
大小:5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05
《中国古代音乐“拍”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音乐“拍”的研究研宄中国古代音乐的一个首要前提是破译古谱,但是存留下来的古代乐谱很少,而且由于相关记谱理论多已失传,乐谱破译步履维艰。目前破译古谱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古代乐谱没有节拍节奏标记或者节拍标记无法确认,因此,中国古代音乐在节拍方面存留下来的诸多谜题,成为了我们破译古谱、探宂古代音乐的关键难题。在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拍”的概念与现代不尽相同,它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20世纪上半叶,随着林谦三、任二北等学者对《敦煌乐谱》的破译,中国古代音乐“拍”的问题,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并在一些学者中间
2、展开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与争鸣。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叶栋掀起的“古谱热”逐步升温,古代音乐“拍”的问题显现得越来越突出,但绝大多数学者只是立足于对《敦煌乐谱》的破译,在这一方面进行专题研究的学者仍特别少,0前出版的专著只有王凤桐、张林合著的《中国音乐节拍法》。笔者查阅了80年代以来的音乐期刊,涉及中国音乐节拍研究的有50多篇,其中对古代音乐节拍论述较为集中的有10多篇。研究者主要有张林、庄永平、叶栋、何昌林、赵晓生、陈应时、林友仁、唐朴林、杜亚雄等等。中国古代音乐“拍”研宄的主要难点在于“拍”的形态问题。由于流传下来的古
3、谱很少,“拍”的标记方法难以考证,从而研宂者们对不同历史时期“拍”概念的理解和解释有诸多分歧:流传下来的文献中有关“拍”理论的资料少,而且过于简略,所以产生了诸多推断。关于“拍”历史的专题研究,涉足的学者比较少,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还不够,但基本框架已经能够看出。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一、有关节拍形成历史的研究中国古代音乐节拍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这一问题做过系统研究的学者有张林、庄永平等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如下:(一)张林对屮国古代节拍历史的研究:张林对这一课题研宄的成果,
4、主要集中在其著作《中国音乐节拍法》和《屮国音乐节拍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问题》、《屮国音乐节拍之我见》等几篇文章中。张林认为,“中国音乐的节拍经历了自然节拍、律动性节拍、定量性节拍三个阶段”,完成了从“节音法”到“板拍”的变化过程,并且张林对中国古代音乐节拍发展的历史,做了纵向的梳理,见下表:从下表可以看出,张林认为隋唐音乐节拍是韵律性节拍;中国的定量性节拍,是由宋代以后逐步形成的;板眼法产生于明代,延续到清代;屮国音乐的节拍法是一脉相承连贯发展的。(二)庄永平对中国“拍”历史的研宄:庄永平对这一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论
5、(胡笳十八拍)之“拍”一一兼论我国节拍概念之形成》、《敦煌曲拍非拍眼形式一一对敦煌曲拍的重新认识》两篇文章中,庄永平把节拍的发展,从“节奏概念”的产生到“节拍”出现冉到板眼形成,做了纵向疏理,见下页表。从下表可以看出,庄永平认为汉魏虽已产生了“拍”,但“拍”在当时的音乐中是节奏形态的:中国正式的节拍产生在隋唐;宋代以后,逐步形成了板眼法;节拍是由节奏逐步发展而来的。将两表对比可以看出,张林认为板眼法产生于明代:而庄永平则认为板眼法在宋代就形成了。庄永平认为隋唐节拍为“六字谱拍或八字谱拍,以字谱节”;而张林则认为隋唐音乐“以
6、板节乐、以鼓节乐,板无定板”。庄永平认为屮国古代音乐节拍经历了由“节奏”到“节拍”再到“板眼”的发展历程;张林认为中国古代音乐节拍经历了“自然节拍”、“韵律性节拍”、“定量性节拍”三个发展阶段。他们的相同之处是认为,屮国咅乐板眼法是隋唐以后,在声乐艺术发展的基础上步形成的;板眼法产生与声乐艺术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二、有关节拍名词的研究在古代文献中有一些关于节拍的名词,这些名词是目前研宂古代音乐节拍的重要依据,但是对这些名词进行进一步解释的相关文献几乎都找不到,因此,研究者在对这些名词破解的问题上,产生了诸多分歧。(一)“均
7、拍”张林认为:“均拍”这一名词是宋代所特有的,唐代没有“均拍”。唐宋的音乐“以诗为本”,唐代的诗为每句字数相同的格律诗,拍为“句拍”,即:拍板打到韵脚上,也就是“打后拍”;到了宋代,产生了每句字数不等的词,每句的字数不齐,音乐上XI*需要“均拍”,B卩:均词拍,“均拍位置在词韵上”,“宋代均拍为非均等节拍”。庄永平认为:在《敦煌乐谱》屮,两“口”之间大多为均等的六谱字或八谱字,因此,唐宋的均拍为均等节拍。唐乐“一均一拍而非一句一拍,是均等节奏”。(二)“打前拍”、“打后拍”“打前拍”、“打后拍”来自于张炎的《词源》,原文为
8、“慢曲有大头曲叠头曲有打前拍打后拍拍有前九后十一内有四艳拍”,下文没有对“打前拍”、“打后拍”进行明确解释,因此,研究产生了一些分歧,其中张林与洛地的分歧最大。张林认为:唐代拍是拍板打到句末的韵脚上的“句拍”,到了宋代,“当乐曲与词曲分离时,没有词的韵脚管束,板位便移到前边来”,从打前拍到打后拍的转变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