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705771
大小:1.10 MB
页数:59页
时间:2018-12-03
《时产生的摩擦力作用效果总是起着阻碍物体间的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摩擦力1一、静摩擦力1.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时产生的摩擦力.2.作用效果:总是起着阻碍物体间的作用.3.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且;②有;③.4.大小:随引起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即只与外力有关,而与正压力无关.5.方向:总是与物体的方向相反.6.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最大值与接触面的压力成,还与接触面有关系.(一般情况下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的等于滑动摩擦力,最大静摩擦也是判断物体能否由静止到运动的关键)正比相对运动趋势相对运动趋势相对运动趋势挤压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考点自清2二、滑
2、动摩擦力1.概念: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2.作用效果:总是起着阻碍物体间的作用.3.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且;②有;③.4.大小: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成正比,即:Ff=5.方向: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相反.滑动摩擦力相对运动挤压相对运动接触面粗糙正压力相对运动方向μFN3先分类: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对比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定义只有相对运动趋势,没有相对运动物体间有相对滑动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方向沿着接触面
3、,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沿着接触面,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大小04、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B.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与运动方向相反C.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压力方向垂直D.静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滑动摩擦力一定是阻力*体验应用*BD6辨析3: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也可能垂直;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考查:摩擦力方向--“相对”传送带运送物体,物体向上运动,静摩擦力也向上;力F拉A,B随着向前动,但比A运动的慢。vFAB7例:①A、B两物叠放在水平面上,B在外力F的作用下,有VA5、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即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考查:摩擦力的作用传送带运送物体,物体向上运动,静摩擦力也向上;力F拉A,B随着向前动,但比A运动的慢。vFAB9用力将物体压在墙上,处于静止,增大F,物体所受静摩擦力()FA增大B减小C不变D先增大,再减小10练一练判断物体受到摩擦力有无及方向:A自由下落11FAB例1、如图,A、B两物体竖直迭放在水平面上,今用水平力F拉B物体,两物体均静止,那么物体A和B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的作用?地面对B是否有摩擦力的作用?考查: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12静摩擦6、力有无判断:1、条件判断法;2、假设法: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3、状态分析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或共点力平衡分析13如图所示,C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块A和B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和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有可能是( )Aμ1=0,μ2=0Bμ1=0,μ2≠0Cμ1≠0,μ2=0Dμ1≠0,μ2≠0BD114(2)若A、B一起向右做加速运动,A、B间是否有摩擦力?若有,方向如7、何?(3)若A、B一起向右做减速运动,A、B间是否有摩擦力?若有,方向如何?答案:(2)有摩擦力,A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右,A对B的摩擦力向左.(3)有摩擦力,A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左,A对B的摩擦力向右.152如图所示,物体A、B和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为Fb=5N,Fc=10N,分别作用于物体B、C上,A、B和C仍保持静止,以F1、F2、F3分别表示A与B、B与C、C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则()A.F1=5N,F2=0,F3=5NB.F1=5N,F2=5N,F3=0C.F1=0,F2=5N,8、F3=5ND.F1=0,F2=10N,F3=5NC162如图所示,物体A、B和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为Fb=5N,Fc=10N,分别作用于物体B、C上,A、B和C仍保持静止,以F1、F2、F3分别表示A与B、B与C、C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则()A.F1=5N,F2=0,F3=5NB.F1=5N,F2=5N,F3=0C.F1=0,F2=5N,F3=5ND.F1=0,F2=10N,F3=5NC17如图所示,物体A、B叠放在物体C上,水
4、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B.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与运动方向相反C.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压力方向垂直D.静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滑动摩擦力一定是阻力*体验应用*BD6辨析3: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也可能垂直;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考查:摩擦力方向--“相对”传送带运送物体,物体向上运动,静摩擦力也向上;力F拉A,B随着向前动,但比A运动的慢。vFAB7例:①A、B两物叠放在水平面上,B在外力F的作用下,有VA5、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即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考查:摩擦力的作用传送带运送物体,物体向上运动,静摩擦力也向上;力F拉A,B随着向前动,但比A运动的慢。vFAB9用力将物体压在墙上,处于静止,增大F,物体所受静摩擦力()FA增大B减小C不变D先增大,再减小10练一练判断物体受到摩擦力有无及方向:A自由下落11FAB例1、如图,A、B两物体竖直迭放在水平面上,今用水平力F拉B物体,两物体均静止,那么物体A和B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的作用?地面对B是否有摩擦力的作用?考查: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12静摩擦6、力有无判断:1、条件判断法;2、假设法: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3、状态分析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或共点力平衡分析13如图所示,C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块A和B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和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有可能是( )Aμ1=0,μ2=0Bμ1=0,μ2≠0Cμ1≠0,μ2=0Dμ1≠0,μ2≠0BD114(2)若A、B一起向右做加速运动,A、B间是否有摩擦力?若有,方向如7、何?(3)若A、B一起向右做减速运动,A、B间是否有摩擦力?若有,方向如何?答案:(2)有摩擦力,A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右,A对B的摩擦力向左.(3)有摩擦力,A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左,A对B的摩擦力向右.152如图所示,物体A、B和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为Fb=5N,Fc=10N,分别作用于物体B、C上,A、B和C仍保持静止,以F1、F2、F3分别表示A与B、B与C、C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则()A.F1=5N,F2=0,F3=5NB.F1=5N,F2=5N,F3=0C.F1=0,F2=5N,8、F3=5ND.F1=0,F2=10N,F3=5NC162如图所示,物体A、B和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为Fb=5N,Fc=10N,分别作用于物体B、C上,A、B和C仍保持静止,以F1、F2、F3分别表示A与B、B与C、C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则()A.F1=5N,F2=0,F3=5NB.F1=5N,F2=5N,F3=0C.F1=0,F2=5N,F3=5ND.F1=0,F2=10N,F3=5NC17如图所示,物体A、B叠放在物体C上,水
5、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即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考查:摩擦力的作用传送带运送物体,物体向上运动,静摩擦力也向上;力F拉A,B随着向前动,但比A运动的慢。vFAB9用力将物体压在墙上,处于静止,增大F,物体所受静摩擦力()FA增大B减小C不变D先增大,再减小10练一练判断物体受到摩擦力有无及方向:A自由下落11FAB例1、如图,A、B两物体竖直迭放在水平面上,今用水平力F拉B物体,两物体均静止,那么物体A和B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的作用?地面对B是否有摩擦力的作用?考查: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12静摩擦
6、力有无判断:1、条件判断法;2、假设法: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3、状态分析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或共点力平衡分析13如图所示,C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块A和B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和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有可能是( )Aμ1=0,μ2=0Bμ1=0,μ2≠0Cμ1≠0,μ2=0Dμ1≠0,μ2≠0BD114(2)若A、B一起向右做加速运动,A、B间是否有摩擦力?若有,方向如
7、何?(3)若A、B一起向右做减速运动,A、B间是否有摩擦力?若有,方向如何?答案:(2)有摩擦力,A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右,A对B的摩擦力向左.(3)有摩擦力,A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向左,A对B的摩擦力向右.152如图所示,物体A、B和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为Fb=5N,Fc=10N,分别作用于物体B、C上,A、B和C仍保持静止,以F1、F2、F3分别表示A与B、B与C、C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则()A.F1=5N,F2=0,F3=5NB.F1=5N,F2=5N,F3=0C.F1=0,F2=5N,
8、F3=5ND.F1=0,F2=10N,F3=5NC162如图所示,物体A、B和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为Fb=5N,Fc=10N,分别作用于物体B、C上,A、B和C仍保持静止,以F1、F2、F3分别表示A与B、B与C、C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则()A.F1=5N,F2=0,F3=5NB.F1=5N,F2=5N,F3=0C.F1=0,F2=5N,F3=5ND.F1=0,F2=10N,F3=5NC17如图所示,物体A、B叠放在物体C上,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