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分析方增先的写实主义绘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分析方增先的写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的历史中,现实主义是一个主要流派。但是,历经时代风潮,现实主义美术因被历史性的误读——极度地推崇艺术服务于政治的理念、偏执大众看得懂的写实样式而遭排斥;因其写实形态与商业牵连被蔑视;还因其兼有叙事与意义承载的错位受冷落。然而,无论时事变迁或观念转变,都不曾改变方增先对现实主义精神的眷恋和执守。他遵循现实主义的艺术方向绝不是被意识形态所驯服或是浮夸的盲从,这既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严峻形势所推重,又是他艺术开创和深入发展的自觉。他以为现实主义艺术根本的意义或核心的价
2、值在于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贯穿在对现实社会本真样态的整体观照和深入阐释,对社会历史进程和民众生存状态抱持的人文情怀,对繁华世态恒守的批评立场,以及引导追求精神品格的正义勇气和思辨境界。这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理性灼见和感性力量,也是一个知识分子艺术家应该承接的社会担当,所谓“古今至明之士,借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石涛语)。方增先的思想和情感总是被时代所牵动,因此,他的绘画创作经历了一次次的浪潮,而在每一个波段,他对现实主义精神都有透彻的领悟和确切的把握。他的绘画着重呈现中国农民的生存方式和精神谱系,艺术
3、地表现新时代农民的生活风采和创造力量,反映新中国建设发展中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图景,折射出国家和民族、社会和民生的人文进度、精神向度、文明高度,并以作品来蕴其思、涵其虑、托其心、表其意、寄其情、明其志。一、新中国建设初期在现实主义作为主流话语,其艺术观念和创作法则被积极推广伊始,方增先等一批中国画人物画家就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摒弃传统文人画“出世”的积弊,付诸人物画积极的现实品格;改革传统文人画柔弱的人物造型,凸显时代人物的阳刚之气,以适应国家意识的需要。得益于新中国思想文化变革发展的助力,方增先和同道们满腔热情
4、又极具智慧地衔接现代的观察方式,提炼传统的笔墨机制,主动择取西方的绘画精要,建构起崭新的话语形态,创作了体现制度力量,反映社会优越,表现时代风尚,激扬民众热情的艺术精品,如50年代的《粒粒皆辛苦》,60年代的《说红书》,70年代的《艳阳天》等等。这些代表性的力作在今天看来都是按主流意识的旨向而作的,应和了当时宏大叙事的主题性需求,发挥了现实主义艺术干预社会、启迪心智的作用。而实际上,这些作品的内容完全基于画家真切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经验。方增先出生农村,对养育他的一方水土和人民怀有深切的理解和真挚的感动,他的心灵深处保持
5、着对这个民族的大爱,藉绘画这一载体质朴地呈现出来。《粒粒皆辛苦》是对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巧妙引申。描绘了满载粮食的农车路过田边,老农俯身拾起散落的稻谷的切实情境。老农光着脚板、俯身拾谷的身姿,包括他红彤彤的脸颊、手部的青筋,“表现的是生活中能看到的人”。因此,方增先的创作不像那些为塑造公式化、概念化的“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而过度追求宏大形式、渲染激昂声势、粉饰完美形象的作品。生活的真情实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扎根于生活,艺术地提炼现实生活的本质,方增先打开了中国人物画变革图新
6、的闸门,成为一个时代的美术革命的方向。他与时代应和、坦率地刻画人性的朴质无华,溢出了短视的、直接的、配合“政治”的意识堤坝,达到了现实主义绘画的审美高度。因此,这些实践现实主义精神和理想的红色经典——展现不可复制的年代和难能忘却的情怀,永久地扣人心弦,在今天依然绽放着艺术活力。二、改革开放进程中现实是变动不居的,现实主义精神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阐发生命活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较多地停留在直面现实、干预生活。而七八十年代之交,社会变革使美术界迎来了艺术的春天,先是现实主义应有的真实性原则回归美术创作中,
7、随着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深入,进入了关注人、发掘人性的层面,从伤痕绘画到乡土绘画,现实主义绘画紧随时代的步履,正面出击,一批表现人文精神的作品应运而生。80年代初以写实主义观念手法来创作西藏题材的人物画并不少见,但多是深沉苦涩的范式。“绘画不是力图记录我之所见,而是表现我的情感。”方增先的绘画着意改革开放后人们精神和心灵的变化,精心表现他所观察到的撼人情景,并融会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表现力,以全新的视角来诠释那些源自大地的生活景观、不雕不饰的真朴风采。他听懂的《帐篷里的笑声》,他看懂的《康巴青年》,他流连在乡野……,充满
8、与自然生息相关的关注,对生存状态的温情感慨。紧接着“85新潮”,种种倾心西方现代艺术和“反拨”写实主义以至传统观念的艺术新潮相继涌来,现实主义的艺术趋于式微。而这股潮流的兴起,迫使人们思考这些问题,即现实主义艺术在当代还有没有存在和发展空间?在未来还有没有审美意义和价值?方增先以人文渊愫提升自己的艺术洞察力,而他的学术砥砺和现实考量一旦得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