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范式的反思

对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范式的反思

ID:27636985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5

对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范式的反思_第1页
对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范式的反思_第2页
对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范式的反思_第3页
对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范式的反思_第4页
对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范式的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范式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孔子美学思想研宄范式的反思摘要:孔子美令W思想即是现代人对孔子有关美的只言片语的发现和阐释,其研宄范式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该范式直接从“仁”出发,忽略了孔子的“人学思想”,存在着“仁学伦理”与“美的精神”之间的深层矛盾。本文通过对孔子“人学思想”的深入探宄,发现孔子从人的本真情感出发,致力于人的情感世界的改造和提升,让人一步步向着“仁”的理想掘进,在这种修养性掘进中,人慢慢地成为审美的人、社会的人和道德的人。孔子区分出“一般的美”和“尽善尽美”,前者是人内在真情与外在表现的统一,后者是人内在真情与最高规定性“仁”的统一。孔子追求审美人

2、格和道德人格的内在统一,发出了对生命的崇拜和讴歌。关键词:孔子美学;人学;仁;美;尽善尽美孔子并没有专门的论美著作,也极少有直接明确的论美言论,孔子美学思想就是现代人对孔子有关美的只言片语的发现和阐释,因而以什么为逻辑起点,建构怎样科学的体系范式是研究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点。然而,由于缺乏“美学科学”的自觉意识,目前的研究都直接从其“仁学”思想出发,没有顾及“道德论”和“美的科学”之间的根本区别,致使对孔子美学思想的阐释存在着内在的深层矛盾。再加上受此前几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影响,该范式没能完全摆脱其文艺思想体系的藩篱,从“美的科学”这一哲

3、学高度来立论,因而在范畴筛选上,缺乏科学性,并且各范畴之间彼此孤立,没能很好地揭示孔子美学思想的深层本质。一、以“仁”为出发点的研究范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从孔子的艺术观、艺术作用论、审美观及批评尺度等几个方面较为全面地阐释了孔子美学思想,初步构建起孔子美学思想的研究范式,后来者也都基本沿袭这一范式而没有大的突破。其一,在逻辑上,从“仁学”出发,认为孔子把审美和艺术作为人的道德理性人格完成的手段。如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认为,孔子把“仁”作为天赋道德的可能属性,从而注重审美、艺术和社会政治风俗的内在关联,要

4、求审美、艺术应包含道德的内容,符合“仁”的要求。侯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也从孔子的道德本体论出发,紧紧围绕“仁”阐发孔子人格精神美思想。其二,在美善关系上,要么偏重孔子对美善的区分,而肯定孔子所赋予美的独立意义,如李泽厚、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要么侧重孔子美善统一论而肯定孔子的美育思想,如叶朗就说“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艺术要包含道德内容,是完全符合他本人思想的逻辑的。”①对此,侯敏泽也发挥道:“美的社会性的事物,则应该和必须是善的。不善的、以至违反文明社会中人的普遍道德原则的事物,是不可能成为美的对象的。”②其三,在审美观

5、、方法论上,都抓住“中庸”的基本原则,把“中庸”理解为“中和”。叶朗说,“孔子的整个美学就是强调‘和’”。③李泽厚和敏泽也都认为,孔子的这一原则是要求美和艺术中各种对立因素和谐统一起来,不能片面的强调某一方而否定另一方,这样,孔子既承认人的正当审美欲求,又认为任何个体的欲求都不能过分,应符合“温柔敦厚”的道德原则。直接从孔子的最高伦理道德规范“仁”出发,导引出“善”,再把“善”作为“美”的内在根据,去统摄体现孔子美学思想的各范畴,是研宄孔子美学的基本逻辑理路。但审美是感性的、个体的,“仁”则是伦理的群体规范,那么又怎样才能从“仁”落实到个

6、体的内心和感性欲望呢?请看这一范式的经典著作《中国美学史》第一节“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一一仁学”的论述:和仁学直接相联系,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极大地转变了对于人的看法。首先,他把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放置在由血缘关系所产生的亲子之爱的基础上,极大地突出了人的相互依存的社会性。......其次孔子高扬了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并把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完成,看作是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他宣称“匹夫不可夺志”,“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不应该“违仁”,而要以行“仁”为最大的快乐。这样,孔子就把在他之前

7、受宗教神学等外在信仰所支配的人,明确地变为由个体内在的心理一一伦理要求所自觉地支配的人,变为在社会人伦日用的实践之间去积极寻求自身欲望的合理满足的人。④从孔子最高的哲学范畴“仁”到审美主体“人”的过渡相当勉强,就本段来看,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商榷:第一,人的“相互依存的社会性”和“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就“仁学”思想来说无法直接完成统一。既然孔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不能“违仁”,怎么能说强调相互依存属性的“仁学”反映了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呢?“仁”强调的是内心修养,一定程度上,这种修养是对感性个体的抑制和取消,比如曾

8、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二,“外在信仰所支配的人”和“伦理要求所自觉支配的人”只是信仰对象不同,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不能构成审美主体。孔子看到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