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解与看法

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解与看法

ID:27624696

大小:57.0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5

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解与看法_第1页
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解与看法_第2页
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解与看法_第3页
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解与看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解与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解与看法11本文1皇姝玥1117034207摘要:经过21世纪前10年的课程改革,人们渐渐认识并熟悉了工具性、人文性这两个词,对这两个词的概念也逐渐清晰。我们知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在践行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同吋兼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这是我们教育亟需考虑的问题。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在学《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这门课程的过程屮,我们通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

2、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巾书上我们讨以了解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语文课程的人文语文性则意味着,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言语生命价值的过程,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言语生命的积极互动过程。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定义上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言语智慧,还要让学生得到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滋养,让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只有当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两者相得益彰时,我们

3、才可以有力而全面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种特性是缺一不可的呢?我们知道,要想使学生掌握字、词、句并且对一篇文章真正的有所理解的话,就要使他们对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那么就绝不能停留在落实单纯的语言文字这一层面上。我们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伉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过去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祌的熏

4、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似乎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倾向,那就是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我认为这两者在语文课程教育中都是不可取的!由此,我想提一下日本的语文教育。我认为U本的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了起来。日本的语文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二战之前,日本的语文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以说和我们传统教育观念是非常相像的。但在1947年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则强调了语文的学>』要基于儿童生活经验,要在实际生活场景屮进行语言学习。在日本的语文课上,无论是阅读课、听说课

5、、还是写作课,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被重视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被鼓励的,学斗:的个人见解是被尊重的,学生的个人表达是被允许的。通过这个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语文课堂的学习方式是比较丰富多样的,学习气氛是比较宽松的,师生的关系是比较民主平等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日本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开放、灵活、有个性的语文教学。由此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课堂一般是以老师为主体,很难做到师生在课堂上的有效互动,无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觉得或许我们可以从日本语文的教育经验中得到许多的借鉴与启示。那么,教师如何在

6、教学实践中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对语言文字的字面意思对学生进行琐碎的训练,强迫学生呆板的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机械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那么这是不可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意思,感受语言的形象,使学生能够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和语言形式,并联系课文整体领会、感悟课文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屮使得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了有机地统一,只有通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教学才能够更好地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结束语: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教

7、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语文课程学习,教师只有学会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关系,我们的课堂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终有一天,我们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