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ID:13376511

大小:4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2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_第1页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_第2页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_第3页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_第4页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教学时,只有将二者的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但许多教师由于认识的不到位,个人能力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能有效地溶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或过于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人文性。亦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出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和僵化,缺少语文课应有的光彩。那么,究竟如何将二者做到有效的统一呢?一、从品词析句入手品词析句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我们都知道,每一篇文章所蕴含的情感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

2、表达的,因此,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学《颐和园》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的美和作者独到的写法,我先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谈一谈昆明湖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进而让他们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昆明湖美的词句来。于是学生纷纷找出了“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和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等词句。接着,我又让学生议一议作者写法上的特点,引导体会了比喻的作用和“滑”一词的妙处。在这样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既帮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美,强化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引导学生感受了昆明湖的美,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将突出了语文课程的

3、工具性与人文性。二、以多种形式的读加以促进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读的训练,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听课时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们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就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由于学生没有真切的感悟和理解,读时很难入情,朗读的训练虽有,却是没有多大实效的。我认为,读的训练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它应与词句理解、情感体会有效融合,相得益彰。例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先让学生通过自读体会出长城“长”的特点,进而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成龙。”“一万三千多里”等。再读文本,体会一下,怎样读才能读出“长”的特点呢?指

4、导学生感情朗读后,学生朗读的效果马上有了改善。这时,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长城的实景图片,创设了学习情境。学生被长城雄伟的气魄所震撼,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此时,引导他们再次走进文本,学生的朗读更准确,更深情。这种有层次的读的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化了对中心的感悟。使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学得到较为巧妙的融合,自感效果较好。三、注重读写结合写的训练应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切入写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我感到,如果将读文与写作适时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加深对课

5、文的理解。训练时,老师们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机的写的训练,或仿写,或续写,或记录点滴感受,形式多样。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纸船与风筝》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主旨,在教学最后让学生写下最想说的话,可以写给文中的小松鼠和小熊,也可以写给自己的好朋友。这种训练既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文章的主旨,也训练了学生写的能力。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先引导学生感受了老人去世后海鸥盘旋翻飞的场景,接着设疑:假如你是一只白色旋涡中的海鸥,你会对老人说什么?要求学生写下来,学生兴致盎然,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言。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对老人深深的思念,语言是那么丰富,感情是那么真挚,使我

6、不得不赞叹这位老师设计上的独具匠心。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其教学目的永远是一致的:即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提升语文素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我相信,只要本着这样的原则,语文课堂将更具生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黎作锋发布时间:2009-7-109:16:25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

7、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