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620216
大小:90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5
《长亭送别讲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亭送别问题导学1.曲词中莺莺的心理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作者又是如何细腻而生动地表现的?请分析讨论。2.《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景交融。请以【端正好】为例,分析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3.分析《长亭送别》一折的主题。自主探究《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以来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针对两种结尾不同的社会意义,谈一下你的看法。文法导析巧妙生动的心理描写《长亭送别》没有
2、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在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对爱人的依恋,对别离的悲戚,对功名的怨恨,对未来的忧虑,都与拥有美好爱情的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节选部分的曲子,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人物心理,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内涵、纯净的灵魂,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出来。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以“高中生活”为话题,描绘一下自己在“考前或课堂上”的心理。素材积淀话题集锦书生张珙与莺莺一见钟情,叛将兵围普救寺索要莺莺,张珙依靠朋友的帮忙解除了危难。老夫人亲口允婚,却又违约赖婚。在侍女红娘
3、的撮合下,两人冲破礼教的束缚,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无可奈何,但要求张生应试得官才准许成亲。崔莺莺则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是崔莺莺追求真挚爱情的呐喊,也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婚姻标准的反抗。爱情,是人生最美的花朵。它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势,不是豪宅,不是香车,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沟通,是平等自由,是理解宽容,是珍惜关爱,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是祝英台的泣诉,是孟姜女的执着。正处在求学路上的莘莘学子,虽涉足爱河为时尚早,但应该拥有正确的爱情观,以期在未来的爱情路上一帆风顺。这则素材可应用于
4、____________等话题中。佳作片段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邂逅往往会一见钟情,使两颗心碰撞出火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崔莺莺和张生、白娘子和许仙,他们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他们皆源于美丽的邂逅,并将之定格为永恒。从邂逅、相知、喜欢到相爱,犹如剥开一枚荔枝,邂逅是壳,相知是膜,喜欢是晶莹的荔枝肉,相爱是内核,一层层趋向内核,一步步走进内心,没有人不喜欢这迷人的历程。尽管渴望邂逅的美丽,但我知道希望的渺茫。我依然在芸芸众生中执着地搜寻那缕迷人的光线,希望在那美丽的雨巷中邂逅一位丁香一般的
5、姑娘。文本图解答案:【问题导学】1.提示:(1)人物心理①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成亲,今日别离。②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最难调护,最要扶持。③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休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④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2)刻画方法①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②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③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④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2.提示:(1)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
6、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2)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此处采用了夸张手法,表现了她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3)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一个“醉”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
7、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创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3.提示:《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自主探究】提示:观点一: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与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厢记》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
8、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记》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观点二:金批《西厢记》的结局昭示了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人的婚恋注重自由民主,以至“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不再是难以实现的理想;而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